(图源:中新网)
224万人次游客涌入、29万只卤鹅售罄、政府食堂吃掉两万斤肉、停车场上演全国车牌展览会……
这个五一假期,重庆市荣昌区以“现象级爆款”姿态刷屏全网,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尤其是政府食堂对外开放的举措引发了全网热议,游客们纷纷表示这颠覆了自己对“机关大院”的想象。
一场关于基层治理的“舌尖上的革命”,正在川渝大地火热上演。荣昌的政务开放实验,为城市公关写下了一本新的鲜活教科书。
政府食堂“不设防”,游客干饭“香疯了”
荣昌的走红,始于一碗“网红卤鹅”。卤鹅店主林江在美国网红“甲亢哥”中国行时疯狂投喂家乡美味,视频意外爆火,让不少网友直呼“假期也想来尝尝这卤鹅的味道”。
(图源:网络)
紧接着,区政府展示出超绝反应速度”,授予林江“首席推介官”称号并奖励10万元,还在五一期间策划了“高速路口投喂游客”等系列事件。做到了真正让流量“落地生根,硬是把网红效应转化为城市IP。
但真正让游客“用双手双脚投票”的,是政府大院敞开的那扇门:3元的小碗菜、18元的职工套餐,价格比景区低30%,分量却足到“干饭人”直呼“扶墙出”。
(图源:重庆日报)
这顿饭的背后,可藏着政府基层治理的智慧
荣昌的爆红始于“卤鹅哥”林江的民间投喂,却成于政府的“神级接招”。应对日均一万名人员的食堂客流,荣昌实施“跨部门应急响应”:从学校调用50名厨师,招募70名志愿者,临时购置1000套餐具。
更值得称赞的是“柔性治理”,准许商户临时占道摆摊,交警成为“人形的导航标识”,城管协同维持排队的秩序;智能大屏实时调控着食堂后厨的食材库存,和15家农业合作社直接连通的供应链,令菜价比市场便宜15%;“时空折叠”策略把公务员、游客的用餐时段错开了,场地利用率急剧上升300%。这些埋在烟火气当中的“黑科技”,让公益服务打破亏损实现40%的增收。
这些违背惯例的操作,实际上是把公共资源转变为情感资产的精确公关,让游客在排队打饭时触摸到服务型政府的贴心,从餐桌上的非遗折页里悟懂城市文化,任何硬广都没有这种“沉浸式体验”有感染力。
(图源:上游新闻)
当“网红”变“长红”:政府公关的底层逻辑是“真心换真心”
荣昌没有满足于“网红”标签。当游客散去,区政府抓住这股热乎劲发布有人情味的感谢信,进而顺势推出“留量工程”:每月第一个周六把食堂开放回馈市民,联合川渝伙伴打造“巴蜀文旅走廊”,更将卤鹅产业写入政府规划里——从养殖到加工,从培育品牌到拿到非遗认证,立志把“小餐桌”拓展成“大产业”。这种“流量—留量—增量”的闭合回路设计,把短期热度沉淀成长期价值。
(图源:新华社)
当“区委书记端餐盘”的场景画面走红,传出的不是作秀,而是“放下架子”的一片诚意,这种从“管理者”过渡到“服务者”的角色变换,正是现代政府公关的核心竞争本事:在吸引眼球的经济时代,城市出圈也许需要一只卤鹅造就的偶然机会,但实现长久红火必然依赖“把游客当家人”的做法。
开放食堂背后的治理辩证法:既要“解渴”更要“长效”
荣昌模式的走红,将机关食堂开放这一举措推上了舆论风口,湖北赤壁、浙江衢州等地的机关食堂在假期纷纷变身“便民驿站”,这类现象被舆论点赞为“舌尖上的治理创新”。赞成群体觉得,这属于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生动实践范例,政府主动扒掉“围墙”,以平价美食、免费停车等行动回应游客的“急难愁盼”难题,恰似一阵暖风,敲碎了“管理本位”的思维坚冰。
然而,硬币的另一角度同样值得去留意,机关食堂的“非市场定价”恰似一把双刃剑,从短期情况看,这是惠及老百姓的举动,从长期看也许会扭曲市场规则,若政府食堂在长期内以成本价挤压周边餐馆,是否会陷入“跟民众争好处”的争议?更遑论超负荷运转引发的管理方面难题,若不存在跨部门协作机制,短时间“宠粉”说不定就会演变成长期“坑民”,这警醒我们:创新一定要守住边界,服务升级不能冲破治理的底线。
(图源:荣昌区宣传部)
从淄博烧烤到荣昌卤鹅,现象级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政府公关不再是单向的“广告投放”,而是需要“共情力”“创新力”“执行力”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当荣昌用一碗卤鹅炖出基层治理新滋味,当政府大院飘起人间烟火气,我们看到了服务型政府的生动注脚——放下身段、掏出真心、敞开家门,这样的城市,何愁没有“长红”的底气?下次若有人问“政府公关怎么做”,不妨回他:先去食堂炒一锅回锅肉,烟火燃处,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