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火AI培训,老年也能第二春”“零基础入圈AI”“打造爆款账号,迅速变现”……这些充满诱惑的广告语,来自网上AI培训机构。据媒体报道:近来有读者反映,遇到“坑老”新骗局——打着AI培训的旗号,实则设圈套、卖高价。不少渴望通过学习新技术追赶时代潮流的老年人被拉入骗局。
从报道来看,这些骗局的剧本高度雷同:先以“免费体验课”为诱饵,用“老年朋友也能轻松上手”“学完就能赚钱”的话术制造焦虑,再通过虚假高收入截图和“名额有限”的饥饿营销,诱导老人交完首期学费后续费。更讽刺的是,当老人们发现所谓的“一对一教学”实为200人大群授课,而“AI工具使用”不过是重复“激活账号”的操作时,维权之路早已被“保密协议”和“部分退款”的条款堵死。
骗局的本质在于将技术红利异化为收割工具。AI本应是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却被包装成“零基础月入过万”的暴富神话。短视频平台从业者透露,AI生成内容因违背原创原则,实际收益仅几元至十几元,而培训机构却用P图软件伪造“日入千元”的案例。这些机构深谙老年人的心理弱点:他们既渴望证明“老有所用”,又担心被时代抛弃,于是用“职业第二春”“思维活跃度”等话术制造双重焦虑。
平台责任的缺位,为骗局提供了温床。尽管《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审核主播资质,但一些个人虚构的身份仍能通过审核。此外,当老人要求退款时,平台客服往往以“私下交易”为由推诿责任,却对培训机构在直播间“日入万元”的话术视而不见。平台本应通过关键词监测和交易追溯识别骗局,但个别平台的审核机制和退款通道形同虚设。
当AI工具被简化为“复制粘贴”的话术,当“打造爆款账号”沦为割韭菜的噱头,技术本身的价值已经扭曲。老人熬夜学习的“变现技巧”,不过是教人如何用AI生成低质内容骗取平台流量;一些机构承诺的“高分成”,实则是让老人成为违规内容的“数字劳工”。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个人合法权益,还会引发社会对AI的信任危机。
破解困局,需要构建“技术-法律-社会”的三重防护网。法律层面,应明确将虚假的“AI培训”纳入诈骗范畴,对机构实施“黑名单”制度;平台层面,须建立涉老课程专项审核机制,对“零基础”“高收益”等关键词进行预警;社会层面,社区应联合老人的子女开展“数字反诈”教育,用真实案例拆解骗局话术。真正的技术赋能本该是让老人生活得更好,而非让他们沦为流量经济的牺牲品。
技术本无善恶,但人心有。在这个银发族触网率快速增长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尊重老年人学习、生活的需求,更好保护他们数字权益的互联网生态。唯有如此,技术才能成为照亮晚年生活的光。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