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地方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要闻 - 内容展示
天津:项目建设“强引擎” 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时间:2025年11月13日      来源: 天津日报      浏览:1      

天津:项目建设“强引擎” 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原标题:项目建设“强引擎” 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项目投资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是重塑产业结构的关键支撑,更是提升发展能级的核心引擎。

  “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天津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让一个个承载希望的大项目、好项目在津沽大地落地生根、硕果盈枝。“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达3550亿元,创历史新高,新增谋划储备项目1.85万个、总投资超8万亿元,形成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良性循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投资结构 厚植高质量发展动能

  初冬时节,海河两岸却涌动着火热的建设激情。668个、总投资1.32万亿元的续建项目加速推进,275个、总投资2608亿元的新项目接力开工,见证着天津“十四五”以来推动投资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深刻转型。

  全局谋势、关键落子,天津的投资转型藏在一条清晰的增长曲线中。市发展改革委投资处处长刘丛鹏介绍:“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全市投资增速自2023年起稳步攀升。2024年同比增长3.1%,超额完成目标;今年前三季度增长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

  支撑这一态势的,是构建“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投资良性循环。天津坚持“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双向发力,推动投资从规模驱动向质量效益驱动转型,以政府投资为“杠杆”精准撬动社会资本,让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投资效益稳步提升,充分释放投资对优化供给、扩大内需的“双重引擎”作用。

  “十四五”以来,天津投资增长保持稳中有进。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我市持续调整投资“航向”,而产业投资的“加码”正是其中关键一环。总投资超300亿元的天津南港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顺利投产,渤化新材料产业园、茵梦达全球电机生产基地、泰达山河光学芯片等项目开工建设……在这些龙头项目带动下,天津工业投资占比从“十三五”末的24%跃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34.4%,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基础设施投资优化升级。津潍高铁、京滨城际南段等项目稳步推进,架起跨区域“快速通道”。“十四五”期间,天津基础设施投资占比从21.2%升至32.7%,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城市能级持续提升;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占比从46.8%降至27.6%,成功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发展根基愈发稳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以来,天津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布局加速落地,开园两年多来累计注册企业超过3900家。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项目引进“马力全开”,爱思达总部基地、特变电工智慧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经纬恒润研发中心二期、恒瑞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等项目接续开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从22.3%提升至38.2%,转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新动能不断蓄势聚能。

  抢抓政策机遇 政策性资金精准赋能

  近年来,国家持续释放“两重”“两新”等政策红利,为项目建设和投资增长带来重大机遇。天津精准聚焦国家政策导向,一手抓项目储备、一手抓资金争取,“十四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3550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些“真金白银”的赋能成效,正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防汛排涝设施加速补齐,城市安全韧性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设备更新有序推进,企业投资潜力充分释放,消费活力不断激发;民生保障持续强化,每年20项民心工程圆满收官,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政策落地,机制先行。为打通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天津组建工作专班,抽调各领域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形成“项目谋划—储备—申报”全流程闭环推进机制,建立自上而下谋划推动机制,统筹推动各领域“硬投资”和“软建设”,确保政策红利不打折扣、直达一线。

  项目质量是争取资金的关键。为让申报项目精准对接政策导向,天津持续强化政策宣传解读,邀请专业咨询机构对拟申报项目开展多轮“把脉问诊”——从投向领域到信息填报逐项优化,从项目可行性到预期效益反复论证。全市精准储备“十四五”政策资金申报项目1334个、总投资达8449亿元、资金需求1976亿元,实现“政策一释放、项目即跟上”的快速响应,为争取资金赢得先机。

  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天津创新开辟政策资金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将所有审批许可事项时限压缩至法定标准的50%以内,让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政府办公厅督查部门深入项目现场督导,2024年“两重”项目资金支付率达78.7%,2025年项目实现应开尽开,让政策性资金精准赋能高质量发展。

  强化服务保障 积蓄长远发展势能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十四五”以来,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加速从“蓝图”变为“实景”,天津优势产业能级在项目落地中不断跃升,新兴产业的“朋友圈”持续扩容。

  中石化南港乙烯、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新和成南港新材料、长城汽车DE平台、三一重能等项目开工建设,优势产业能级全面提升;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及旗下二三级公司、通用技术机床总部、中交智运全国总部基地等纷纷落户,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华为区域总部等项目竣工投产,诺和诺德无菌制剂生产厂扩建、中船船舶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国投生物制造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项目投产投用,为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面对数量众多的项目,天津聚焦科技和产业创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每年发布总投资2万亿元以上的市级重点项目清单。2024年市级重点项目达1124个、总投资2.06万亿元,2025年项目清单进一步扩容至1129个、总投资2.02万亿元。与此同时,建成并升级全市重大项目智慧管理平台,加强项目全流程监测调度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按节点“加速跑”。

  项目建设中遇到“卡脖子”难题怎么办?体系化调度来破局。天津制定了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市领导、市、区三级调度体系和点、线、面三维调度机制,统筹推动18个标志性产业项目和28个百亿级项目建设。这种上下联动、全域协同推进模式,让“抓项目、促投资、谋发展”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重点项目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活力源头。

  “保姆式”服务,让要素跟着项目走。“十四五”以来,天津持续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流程、创新型服务,实行要素优保快保、联审联办,用地、用海、用能全方位保障,用心用情倾力解决项目建设“堵点”。

  全球电机领军企业茵梦达在津建设全球电机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政府部门以“项目+团队”模式量身定制服务,依据设备工艺流线打造近4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有效压缩建设周期;配备“管家式”团队全程对接,优化工艺方案,助力项目快速推进。

  这样的服务案例不胜枚举。“十四五”以来,天津已累计解决现代城国金购物中心15年“供电难”、中国科学院二氧化碳制淀粉中试基地“落地难”、紫金南里社区原商业区“重建难”等各类项目难题500余个。实实在在的服务,打造了近悦远来的投资环境,更提振了企业扎根天津的信心。

  谋远才能行稳。天津坚持以前瞻性思维做好项目储备,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发展,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港产城融合、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大战略领域,每年谋划储备一批支撑引领性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谋划储备项目18518个、总投资8.27万亿元,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收官“十四五”,奋进“十五五”,天津以项目建设积蓄长远发展势能的决心坚定。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我们将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把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热度’转化为发展优势,谋深谋实‘十五五’规划重点项目,全链条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开工建设,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良性增长,以高质量项目、高效益投资为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江说。(记者 陈璠)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天津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