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新培(左)向沈州讲授铸剑技艺。 |
![]() |
冶炼剑坯 |
![]() |
准备锻打 |
![]() |
小学生在沈广隆剑铺体验宝剑锻打。 |
![]() |
锻打 |
![]() |
淬火 |
![]() |
精磨 |
![]() |
加工剑鞘 |
![]() |
浙江省龙泉市沈广隆剑铺。 |
龙泉剑,又名龙渊剑,相传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据说,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师欧冶子行至秦溪山(今浙江省龙泉市秦溪山)下,发现水质清冽,遂采铁英,以湖水淬炼,铸成龙渊剑,当地也因此得名。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称龙泉。从此,龙泉就成为剑的宝名。
龙泉宝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闻名于世。2006年5月,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的沈广隆剑铺,是当地唯一一家“子承父业”的中华老字号宝剑生产企业。据称,早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剑铺第一代掌门沈朝庆就开始铸造龙泉剑。一把上好的龙泉宝剑,可将叠在一起的六个铜板劈成两半,而剑刃不卷。
“龙泉剑选用优质钢材,从原料到成品需要20多道工序,浇铸、锻磨、淬火、养光4道尤为关键。”沈广隆剑铺的厂房里,77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沈新培正在锻造宝剑。
在他的手上,配好的铁料入炉加热,并反复折叠锻打。“要反复折叠数次,少则千层,多则上万层。”沈新培一边介绍,一边用锤子一次次敲击烧红的剑身,屋内火花四溅。完成淬火后,宝剑在名叫“亮石”的磨石上磨制,寒光闪闪。
现在,龙泉宝剑已不用在战场上作武器,而成为文化的象征,多次被当作国礼赠送。“深厚的文化积淀才是铸剑的根和魂。”沈新培说,铸一把好剑,熟练的技艺只是基本,融入文化方能成为铸剑大师,否则只能算个剑匠。沿着这条路,沈广隆剑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在剑身、刻花等方面不断创新,丰富文化内涵,推出了20余个新剑种。
“虽然现在有了工业化流水线的制成品,但真正的好剑还是需要手工铸造,这门技艺不能丢了。”沈新培说,如今自己的儿子沈州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已接过祖传技艺,成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更好地推广,才能更好地传承。在2013年建成的沈广隆铸剑园里,传统铸剑流程展示馆、龙泉宝剑非遗馆、沈广隆宝剑展示馆、大师作品收藏馆等一应俱全。如今这里是3A级旅游景区,成为外地游客来到龙泉的打卡地之一。除了参观,游客还可以在传统手工锻制车间当一回“铸剑师”,体验铸剑的每一道工序。
“许多影片中的人物需要使用佩剑,影视公司会找我们这样的企业合作。”沈新培说,电影特写镜头中的宝剑,纹饰细密、刀口锋利,往往需要严谨精细制作。而在电影的推广下,不少消费者慕名前来定制宝剑藏品。
“未来人世前,时闻锤高歌,少小炉为伴,老大汗成河。”听着铸剑声长大的沈新培,如今常常带着孙辈们走进厂房:“并无他求,惟愿老祖宗的手艺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