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道路建设赋能未来之城
道路“会思考” 出行更美好

10月28日,在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容东数字道路智慧运营中心,工作人员在分析雄安新区交通数据中台的系统数据。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李 畅摄

近日拍摄的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乐民街。 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摄
雄安新区的街道上,看似普通的路灯杆集合了多种智能设备,成为智慧交通的“眼睛”;红绿灯不再是单一的定时切换设备,而是会思考的交通“AI指挥官”,让复杂路口实现“秒通畅”;京雄保三地之间,车辆借助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实现高效跨省通行……这些智慧交通场景正在雄安新区从构想变为现实。
作为全国首个全域按照智能交通建设布局的区域,雄安新区从设立之初就启动了数字道路建设。通过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三网合一”,基于智能驾驶汽车等新型载运工具,实现车车、车路智能协同,提供一体化智能交通服务,为雄安新区智能交通建设打好基础。
AI红绿灯成为“会思考的交通指挥官”
乐民街与渥城北路交叉口是雄安新区容东片区西北角的一处交通要道,高峰期流量可达每10分钟1500辆车,是该片区路况最复杂的路口之一。最近,不少车主发现以往早晚高峰时常会堵车的路口,如今行驶起来十分顺畅,这得益于新上线的AI红绿灯。
“AI红绿灯利用信号杆上的交通感知设备,实时捕捉车流量、行人过街等动态数据,通过AI算法,快速分析出人性化放行策略,精准调整信号灯时长,实现交通流最优分配。”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智慧交通产品线产品经理谷博宇介绍。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当北侧左转车道排起车队时,绿灯时间明显延长,确保了大车队完整通过。谷博宇说,AI红绿灯不仅能疏堵,还能减少交通平峰期车辆等待时长。平时经常出现绿灯方向没有车,红灯方向车辆等待的情况。AI红绿灯能做到灯看路放行,绿灯空放率可降到2%以下,明显缩短车辆等待时长。
在现场的一个多小时里,记者注意到系统应对不同场景的智慧表现:当检测到行人等待过街时,即使同向没有车辆,系统也会保障行人通行时间;针对频繁经过的工程车队,会确保完整放行,避免车队被“截断”。
谷博宇介绍,下一步将在更多路口部署该系统,实现区域协同控制。当多个路口装上AI红绿灯,就能形成“绿波带”,让车辆连续顺畅通过多个路口。
目前,在容东片区12.7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建成153公里的数字道路,为AI红绿灯等智慧交通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慧灯杆里飞出“巡检尖兵”
穿行在容东片区,细心的人总会发现,这里的灯杆“暗藏玄机”——十余米高的灯杆不仅承载照明功能,还“怀揣”一台无人机,随时可以腾空而起。
10月28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一条主干道旁,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产品经理袁云磊通过笔记本电脑发出指令,隐藏在智慧灯杆中的一台小型无人机缓缓升起,迅速升空开始巡检。
为提升数字道路运维效率,该公司将智慧灯杆与无人机结合,打造“数字道路+低空”智能巡检系统,实现对道路设施、交通状况的全天候动态监测。袁云磊介绍,传统人工车辆巡检存在效率低、覆盖难等痛点,如今无人机通过4G/5G网络远程调度,依托视觉AI与大模型技术,可自动识别多种道路事件,反应更快、视野更广。
这些前沿的感知设备,正是雄安新区数字道路系统的“神经末梢”,它们采集的所有数据,最终都汇聚到运营中心的“大脑”进行集中处理与分析。
走进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内的容东数字道路智慧运营中心,4块巨型屏幕实时呈现容东全域交通情况。
随着操作人员点击屏幕上的图标,单个路灯的详细信息、挂载设备及实时状态一目了然,并可进行远程精准操控。袁云磊表示,目前平台已实现对19654个数字道路设备的在线统一运营管理,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一旦出现故障立即告警,并依托三级运维体系快速派单处置,全力保障系统稳定可靠。
更值得一提的是,平台通过整合路口部署的“枪球一体机”、毫米波雷达等感知设备数据,形成全域交通态势感知能力。大屏上,各路口车流量、平均排队长度以热力图形式直观呈现。袁云磊介绍,这套系统不仅能发现和分析拥堵事件,还能为交通信号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建议,有效赋能城市交通治理。
如今,在容东片区数字道路两侧,7000余根多功能信息杆柱上集合了各类传感设施。这些设备全天候实时采集道路信息,并上传至统一云平台,为车路协同提供重要支撑。
车路云一体化,打通区域协同“脉络”
10月20日7时,雄安容衡御舒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艳从雄安出发,驾车驶向北京大兴机场。上车第一时间,她习惯性打开手机,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当前的路况。与往常不同的是,车流比之前更加畅通,线路规划也更加智能。
今年6月,雄安国际智能网联(多维融合感知)技术应用大赛决赛暨百家车企雄安行活动上发布的京雄保车路云试点线路和场景,为跨省通勤和货运提供了新方案。
北京、雄安新区、保定三地携手打造的京雄保车路云试点线路,聚焦跨区域交通实际需求,通过在三大核心场景落地车路云协同技术应用,切实惠及通勤族、货运企业及旅客群体。
针对北京、河北工作通勤场景,试点重点探索跨省市通勤走廊的车路云协同技术应用。通过实时感知路况、动态预警风险、优化通行调度,不仅显著提升了通勤路段的通行效率与出行安全性,更助力京津冀“一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让跨省市上下班的居民出行更便捷、更安心。
在货运干线物流场景方面,三地以试点为抓手打通京雄保关键物流通道。依托车路云系统实现实时路况共享、云端协同调度,货运车辆可根据动态信息调整行驶路线、优化装卸衔接,有效解决传统货运“找路难、调度慢”问题,实现货运效率大幅提升与运输成本精准优化,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大兴机场接驳场景,试点着力构建机场与京津冀腹地的智慧接驳网络。借助车路云技术赋能,接驳车辆与机场调度系统、沿途交通设施实现无缝联动,可精准匹配航班抵达时间,动态调整发车频次,为旅客打造从机场到目的地的“门到门”无缝出行服务,进一步强化大兴机场作为区域航空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这条贯穿京津冀主干道的“智慧走廊”不仅使跨省通勤更便捷,更代表着中国智能交通的未来。北京的创新资源和雄安的场景优势深度融合,“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正逐渐成为现实。
从智慧灯杆到AI红绿灯,从数字道路到车路云一体化,雄安新区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未来之城的智慧内涵。这些创新实践,既服务当下市民的日常出行,也为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见习记者李畅、郝金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