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余年,我国新能源产业一路高歌猛进。如今,昔日的绿色能源“功臣”——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机叶片等正迎来规模化退役期。这些曾经的产业先锋,成为了亟待妥善处置的“新三样”固体废弃物。以陆上风机为例,按照20年的使用寿命估算,预计在2025年至2030年间,我国会出现第一波风机退役高峰。
退役后的“新三样”固废怎么办?这一难题考验着整个产业链。必须认识到,“新三样”固废并非“终端废弃物”,而是蕴含着巨大潜力的“二次资源”。若能在规范回收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利用,这些固废就能从“环境包袱”变身“城市矿山”。这不仅是一项生态命题,更关乎资源安全与绿色经济增长,是循环经济必须抢占的战略高地。
循环回收:
固废变“矿山”
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结构性降碳的核心路径。而要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当前最紧迫、最具潜力的战场,非“新三样”固废回收莫属。
“新三样”固废回收“大考”正在逼近。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计,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2028年起将突破400万吨关口。
除了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光伏组件的回收挑战也不容忽视。据了解,光伏组件的设计寿命约25年,但因早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预计2025年至2030年间会迎来首轮报废高峰。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中国退役光伏组件规模将达150万吨。
此外,风机退役问题也日益凸显。中国风能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退役风机装机量约为10万千瓦,2025年将增至50万千瓦,到2030年,累计有4473万千瓦风机进入退役期。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专委会秘书长程刚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受使用年限到期、高效设备迭代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新能源设备退役的规模逐渐增大,若不及时建立高效规范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将带来土壤水源污染、自然空间占用等环境风险与资源浪费问题。”
比如,锂电池中含有重金属和有机溶剂,处理不当会污染土壤和水体;光伏组件中含有铅、镉等有毒元素,以及风机叶片中难以降解的复合材料,都可能造成长期的生态隐患。
“新三样”固废存在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风险,但也蕴藏着可观的经济价值。程刚齐介绍,从“新三样”固废材料组成来看,成分较为复杂,部分材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以退役动力电池为例,其主要金属总体含量比原生矿的金属品位高出约10倍。据深研资本(SHENYAN Capital)预测,动力电池有望在2026年进入规模化报废阶段;2030年进入爆发性报废阶段,锂镍钴关键矿产依靠循环大量补充,动力电池领域回收的锂镍钴金属总量可达到当年使用量的30%左右。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在2025年半年报中预计,2040年以后,循环回收便可成为锂镍钴关键矿产主流供应渠道;2050年开始,锂镍钴资源将以循环供应为主导,仅需少量原矿作为补充。
“新三样”固废回收是一场关于资源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深刻革命。“这场从‘城市多源固体废弃物’到‘新能源产业矿山’的转变,能够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关键产业供应链安全,推动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程刚齐说。
固废“淘金”:
回收企业各显神通
从“废料”到“矿产”,“新三样”固废回收孕育着千亿元级市场。如何提前应对这一退役高峰?如何在“新三样”固废里“淘金”?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支持“新三样”固废回收利用的政策。国家层面,2024年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探索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路径,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跟进。比如,重庆将开展“新三样”固废循环利用试点示范工作。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邓力介绍,针对“新三样”的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目前还存在一些空白,重庆将开展调研,探索制定“新三样”固体废物环境污染控制的地方标准。
在“新三样”固废回收领域,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进展最快、关注度最高。2024年10月份,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为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环电池”)于2025年4月份揭牌成立。
资环电池工作人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积极推动国家级电池循环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实现废旧动力电池安全、高效、绿色回收利用,示范成功后将逐步推广至全国。此外,公司正在建设国家电池数据中心及国家级电池银行,研究建立“动力电池数字身份证”制度,增加碳足迹、再生材料使用等信息,构建环环相扣的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水平。
在废旧风电设备回收领域,退役的风机叶片已成为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下场‘抢叶片’。”北京瑞和伟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宝磊表示,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风机叶片回收赛道,预计2026年将是风机叶片回收行业发展比较繁荣的一年。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废旧光伏组件主要来自电站端和生产端,运输过程中虽然也会出现部分废弃组件,但量很小。而这些废弃组件一部分会流向光伏回收企业手中,还有一部分会被暂时存放在仓库,等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拆解处理。
“从市场前景看,废旧光伏组件回收行业潜力巨大、效益明显。据测算,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元。”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公司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表示。
“‘新三样’固废回收行业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团队在环保领域扎根多年,现在新成立的公司准备进军光伏组件、风机叶片等固废回收领域。”一名行业参与者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当前,光伏、风电的新装机量已达到高位,未来退役规模可观。如果在退役高峰,回收产业没有积极跟进,很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公司此时入场既能助力循环经济发展,又能获得经济效益。
战略转型:
打通循环经济“最后一公里”
“新三样”固废回收不仅能使“废物”蜕变为“资源”,更是打通循环经济价值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不过,近年来,“新三样”固废回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行业亟须规范化发展。
“当前,非法拆解现象猖獗,尤其是小作坊式拆解占据大量市场份额,这种粗放操作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破坏,亟须通过政策与技术手段加以遏制。”珠海黑崎资本投资管理合伙企业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回收体系的建立也面临诸多现实障碍。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纤维复合材料再生分会秘书长张荣琪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以风机叶片回收为例,现在回收市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各个能源集团的资产处置问题。退役风力发电机组是各能源集团固定资产,特别是在“以大换小”时,其账面资产难以核销,导致退役风机及风机叶片处置较难,对于下游回收企业来说收集面临种种难点。
因风机叶片、光伏组件分布的地域较分散,这些设备退役后想要完成闭环回收,也面临诸多困难。“一是残值评估难,二是运输距离远。”于宝磊向记者表示,即便企业有回收意愿,也存在运输成本高等风险。
同时,政策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以风机叶片处理为例,目前处置责任划分给了电站企业,但是在激励政策、标准体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此外,行业发展协同机制尚未形成。据王卫权介绍,当前,电站企业、风机和光伏制造企业、固废处理处置企业三方应该如何分工协作,从全产业链提高循环利用能力,也还不明确。另外,对于“新三样”固废回收处理之后的去向如何、市场在哪,也需要引导和培育。
唯有破解这些瓶颈,实现技术、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发力,“新三样”固废才能真正变废为宝,为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记者 许林艳 冯雨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