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理论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前沿 - 内容展示
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专题深思)
时间:2025年09月26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7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专题深思)

曹现强 李 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科学把握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部署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城市工作重点任务,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其中之一。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一环,对于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启动实施,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越走越宽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衡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增强城市生态韧性的重要保障。相较于其他区域,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一些城市粗放扩张,过度挤占生物原有栖息环境,各类污染导致许多敏感物种不见踪迹;另一方面,生产要素大规模向城市集聚和流动,也带来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既威胁本地生物种群生存,更有可能损害城市安全和人民健康。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城市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践行生态优先,优化城市空间规划。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重要表现,对于提升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高度集聚区,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长期面临巨大压力。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必须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使城市空间规划更有利于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助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公园、绿道、河湖海岸、自然保护区等城市蓝绿空间是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关系的重要场所,对恢复生物栖息环境、增强城市生态韧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具有关键作用。要在城市规划中提升城市蓝绿空间的容量和质量,科学布局并串联分散的公园、湿地、森林、河流等生态节点,细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建设生态廊道和动物通道,增强栖息地的连通性,拓展物种生存空间,为生物栖息繁衍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网络。

  厚植生态基底,激活城市发展动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协同并进,使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成为驱动城市品质跃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法治筑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红线。加强综合性立法,探索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立法,明确各项制度内容、相关主体权利义务责任和违法处罚细则,为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发展“含绿量”筑牢坚实的法治屏障。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把提升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比如,将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绿色旅游有机融合,更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断夯实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加强科技赋能,通过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实现自动采集和分析生物信息、物种智能辨识,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效能提供强大科技引擎,有效促进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鲜亮底色。

  凝聚多方力量,共筑城市美好家园。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位城市居民都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需要汇聚众智众力,充分激发全社会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许多地方因地制宜开展了以开放协商凝聚生态保护共识、以多方共治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效能的实践探索。比如,浙江省启动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磐安县成为省内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试点县,建成了包含公园、社区、企业等在内的多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推动社区、企业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这启示我们,凝聚多方力量,必须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比如,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小程序等,创新公众随手就能参与物种调查和监测的方式方法,激发城市居民主动参与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热情。此外,还要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吸引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建立覆盖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流程的参与机制,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6日 09 版)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