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科技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教育 - 内容展示
“浙”里,一片“雨林”正生长
时间:2025年08月27日      来源: 人民网      浏览:16      
摘要:易思维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工业机器人正摆动机械臂,测试一套高精度视觉系统。“哪怕25平方米的墙面,隔5米远,只有芝麻大小的脱皮,它一秒内就能识别。”创始人郭寅语气中透着自豪。如今,凭借这只“慧眼”,公司业务已走向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行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看浙江

“浙”里,一片“雨林”正生长

Play Video


  在浙江行进,一路上听说了数不清的创新故事。

  在杭州余杭区,一家叫程天科技的企业成立八年,只专注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这一个细分领域,目前已获132项发明专利,证书挂满整墙。

  在杭州西湖区,“云深处”在关键期遇到资金短缺,杭州科创基金果断出手,硬是将它从“死亡之谷”拽了出来。几年后,它成长为惊艳全球的杭州“六小龙”之一。

  这不是偶然。从“无中生有”的块状经济,到领跑全国的数字经济,再到如今前沿技术不断突破——浙江这片土地上,创新早已深深植入肌理。

  在浙江,平均每6.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民营企业是这片土壤中最活跃的细胞。“十四五”期间,浙江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经营主体突破1000万家。近三年,民营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高达150%。

  一种被称作“创新雨林”的生态体系,正在之江大地蔓蔓日茂。

易思维机器视觉实验室内,研发人员调试机器。人民网记者 张帆摄

易思维机器视觉实验室内,研发人员调试机器。人民网记者 张帆摄


  阳光雨露,万物生长

  易思维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工业机器人正摆动机械臂,测试一套高精度视觉系统。“哪怕25平方米的墙面,隔5米远,只有芝麻大小的脱皮,它一秒内就能识别。”创始人郭寅语气中透着自豪。如今,凭借这只“慧眼”,公司业务已走向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很多人不知道,就在几年前,他们还在北方为招不到人犯难。

  转变始于杭州滨江区干部的主动拜访。“第二天见面,一周回访,第二周帮我们找好了新家。”真正让郭寅下定决心的,是政府的专业和高效,“他们懂科技公司需要什么。”

  同样被“懂”了的,还有“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别的地方也给政策,但杭州给得最快、最实在。”一位工作人员坦言,“有一笔150万元的扶持资金,申请没几天就到账了,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句话在浙江企业圈流传甚广。背后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制度体系:从2014年的“一张网”上线运行到2017年“最多跑一次”改革,从2021年的“无感监测”改革到2023年首创“综合查一次”再到今年的“清单之外无检查”,浙江的核心逻辑便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无事不扰”不等于放任不管,“有求必应”才是真担当。

  杭州灵伴科技联合创始人向杰形容,“政府的守护像空气——平时感觉不到,需要时却必不可少。”在他看来,浙江政府的“边界感”恰到好处:既不干预企业自主创新,又能在关键时刻出手。

  创新无法被计划,但创新生态却可以被悉心培育。对于科创型企业来说,创新生态也是一种营商环境。

  过去五年,浙江对此做出了生动诠释。资金上,持续做大做强省科创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人才政策上,浙江各地为人才提供涵盖生活补贴、购房补贴、子女教育的一揽子政策,去年,全省新增常住人口43万,大量青年到杭州创新创业。同时,背靠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等高校与研发机构,为技术迭代与突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截至目前,浙江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63万家,数量全国领先。

程天科技研发人员正在对外骨骼设备进行测试。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程天科技研发人员正在对外骨骼设备进行测试。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一“钻”到底,破壳而出

  当杭州“六小龙”惊艳全球,熟悉浙江的人深知:这里何止“六小龙”!

  在滨江区,90后博士王超创办的旷维炬锐科技,正通过AI大模型+物联网服务企业,已获多轮融资;在西湖区石虎山,浙大副教授王酉正带着团队为球形机器人开发更多“外挂”……

  这些尚未走到聚光灯下的企业,被一些人称为杭州科创的“潜龙”群体——不显山露水,却可能蕴藏巨大能量。

  但创新从不是速成游戏。它需要长期主义的坚持,甚至“钻牛角尖”的执着。

  强脑科技CEO韩璧丞说:“过去十年,我们只做一件事:解析大脑神经信号。”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

  有网友调侃浙江企业“爱钻牛角尖”。但这背后,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

  把“大象”般的制氮机装进冰箱,不是异想天开!

  方太集团用四年攻关、数百次试验死磕技术难点,直到去年,一块长40厘米、宽10厘米的银色模块终于诞生——家用冰箱第一次用上氮气保鲜。

  “在我们这儿,四年不算最长,还有磕了八年的净水产品。”方太冰箱产品线总经理李健说。

  在浙江,政府坚定长期主义,“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干好难而正确的事”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企业相信长期主义,他们不信捷径,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痛点,“螺丝壳里做道场”;资本选择长期主义,省科创母基金和杭州科创基金把“投长期”作为标准之一,杭州“六小龙”中有三家在初创时期就有国资的投资……

  创新更需要人才和资金的高强度投入。浙江科创企业舍得花钱,热衷招人才:凌迪科技近300人,研发人员占比高达50%,凌迪研究院成员均为全球顶尖学府的硕博士;群核科技在最高峰时每挣1块钱,研发就要花掉9毛。

  持续的投入大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今年上半年,浙江共有4.5万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全省发明专利占比78.5%,高出全国平均5.1个百分点。

位于方太集团总部的专利墙,展示了方太部分专利。人民网 章勇涛摄

位于方太集团总部的专利墙,展示了方太部分专利。人民网 章勇涛摄


  万木共生,雨林自成

  今年初,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全面启用。600多家高科技企业汇聚于此,累计营收超1500亿元。

  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不同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此碰撞融合;龙头企业、成长企业、初创企业在此协同共生。一片多层次、充满生机的“创新雨林”正在形成。

  在浙江,既能看到阿里巴巴这样的“参天大树”,更有无数像易思维一样的科创企业如“灌木丛”般旺盛生长。

  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在这里并行不悖。

  2024年,浙江“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主体新设达45.31万户。这些主体大多是刚刚起步的创业创新团队,等待着破土发芽。

  创新不是单打独斗,更需要联合突围。在浙江,创新没有区域之隔,没有行业之阻,鼓励企业、高校、地方、科研院所协同创新。

  在宁波余姚,舜宇集团展示厅里陈列着自主研发的800万像素车载摄像模组。“该产品成功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实现全球首发量产,并覆盖欧洲等头部车企客户。”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

  这一转变,源于当地政府搭建的创新联合体——“链主”企业舜宇牵头,联合12家上下游企业和5所高校,协同攻关9项核心技术,形成年产值逾400亿元的生态链。

  近年来,浙江积极推动“四链融合”,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鼓励有能力的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目前,像舜宇这样的创新联合体,浙江已组建53家,基本实现1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覆盖。

  “当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实验室连接生产线,就形成了‘创新—产业—市场’的闭环。”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通过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促成平台与高校、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119家、互聘科研人员633名。

  如今,通过“四链融合”,浙江民企的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脱颖而出。

  这片“雨林”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不在于几棵大树独秀,而在于万千草木各自生长、彼此滋养。政府甘做土壤,企业敢钻“牛角尖”,社会包容失败、鼓励探索——这正是浙江创新的底色。

  (唐维红、戴谦、常国水、康梦琦、张丽玮、王丽玮、彭琪月、方彭依梦)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专题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