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官兵在受损的青年桥上开展清理工作。
安置点救灾物资发放秩序井然。 记者 钱进 摄
7月27日,一场罕见的强降雨突袭蓟州区。截至28日15时,全区平均降雨量高达92.7毫米。蓟州区下营镇常州村成为本轮降雨的中心,累计降雨量达到了惊人的252.6毫米,最大小时雨强67.9毫米。
这场被气象水文部门认定为“五十年一遇”的强降水,引发了蓟州区有水文记录70年来的大山洪,泃河沿线13个村庄进水。
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蓟州区上下紧急动员,科学决策,果断行动,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汛抢险攻坚战。
指挥中枢高效运转 响应机制层层升级
险情就是命令!27日降雨伊始,蓟州区防汛指挥部便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灯火通明,彻夜调度。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全程坐镇区应急指挥中心,气象、水务、规自、公安、应急、宣传等14个关键部门及单位负责人联合值守。
指挥中心内,巨大的视频监控屏幕实时切换着全区各重点区域、河道、水库的画面,雨情、水情、险情数据不断汇集、分析、共享,为科学决策提供着最坚实的支撑。
随着雨带持续盘踞、雨量骤增,区防办组织气象、水务、规自、应急等部门滚动会商,密切追踪雨情水情发展趋势,并与河北三河、遵化、兴隆及北京平谷等周边地区保持高频信息互通,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覆盖全域。
响应级别根据会商研判结果步步升级:27日19时,启动全区防洪三级应急响应;28日5时15分,针对雨情异常严峻的下营镇、罗庄子镇果断升级为防洪一级响应;7时30分,将其他区域提升至防洪二级响应;19时15分,区防洪应急响应提升至最高级别的一级响应。所有景区、景点、农家院和民宿均按要求应关尽关、应早尽早关闭,最大限度规避风险。
争分夺秒 组织受威胁区域群众撤离
“应转早转、应转快转、应转尽转”,这是蓟州区面对山洪威胁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最核心的指令和最坚决的行动。区防办统筹协调,综合采取投亲靠友、集中安置等多种方式,争分夺秒组织受威胁区域群众撤离,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全区累计启动下营镇初级中学、黄崖关小学、一中、二中、四中、燕山中学等安置点,帐篷、被褥、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迅速运抵,为转移群众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市公交集团第四客运有限公司蓟州中心车队也投入了转运力量。据司机熊思介绍,28日12时左右接到蓟州区交通局指令后,车队立即部署29辆公交车和29名驾驶员,后续分成三组分别赶赴常州村、黄崖关村、中营村执行群众转运任务。
截至28日23时,蓟州区累计安全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0527人,在汹涌的洪水中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安全堤坝。
下营镇 鏖战洪峰的最前线
位于暴雨核心区、泃河上游的下营镇,承受着最大的雨量和最猛烈的山洪冲击,成为这场防汛战役的主战场和焦点。
据下营镇工作人员介绍,27日前半夜雨势持续加强,至28日凌晨3时左右达到顶峰,下营村单点降水量高达230毫米。
更为严峻的是,28日凌晨5时左右,泃河下营段迎来了最大洪峰,流量一度高达每秒2300立方米,汹涌的洪水漫过河堤,水面甚至高出桥面2米。至上午10时左右,洪峰开始回落,流量降至每秒200立方米,水位也回落到桥面以下约3米。
昨天下午,记者在下营村看到,洪水退去,村庄主干道覆盖着厚厚的淤泥,被洪水冲刷损毁的设施随处可见,多台大型挖掘机轰鸣着清理路障、水毁物和堆积的垃圾杂物。
尽管家园受损,但村民们情绪总体稳定,在政府组织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据介绍,供电抢修车、三大运营商临时基站已进驻现场,目前村内电力供应和手机通信信号已基本恢复正常,为后续救灾和重建提供了基础保障。
星夜驰援 “蓝天”勇士搏浪17小时
在肆虐的洪水和无边的黑夜中,一抹抹“蓝色”身影成为照亮生命希望的灯塔。蓟州区平安蓝天救援队队长刘小桐和他的队员们,从凌晨3时到20时在洪水中连续奋战17小时,用专业和勇气诠释了人间大爱。
“我们是28日3时接到的集结电话。”刘小桐回忆说。没有丝毫犹豫,42名队员迅速完成集结,携带装备冒雨出发。不久,他们便接到一名工厂负责人的求救:两名工人在下营镇石炮沟村搬运货物时,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围困!
救援队立刻根据描述位置赶赴现场,但暴雨如注,洪水湍急浑浊,搜寻异常艰难。最终,救援队员在洪流中发现了紧紧抱着大树枝干的两人,原来,洪水袭来瞬间他们情急之下爬上了附近的大树,这才在洪峰中保住了性命。救援队员克服水流冲击,成功将两名惊魂未定的工人救下。
险情远未结束。在下营镇一处露营基地,更大规模的险情发生了:60名人员被洪水围困!蓝天救援队与红十字东方应急救援队、蓟州区消防救援支队、蓟州区东方救援队会合,组成联合救援力量。
现场情况复杂,其中47人位置相对安全,在救援人员的引导和搀扶下得以快速脱离危险。但有13人被困在一条因暴雨而河水暴涨的小河对岸,河水汹涌湍急,常规方式难以施救。
刘小桐说:“大家果断决策,首先调用重型无人机,将一名救援队员投送至对岸,随后调来冲锋舟,并迅速横跨两岸架起绳索搭建起‘生命之桥’。经过紧张有序的接力救援,最终将13名被困人员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干群联动 抢通生命线
蓟州区组织起一支由区、镇、村三级组成,总计3.2万人的防汛抢险救援队伍。他们严格落实“预警上岗”制度,提前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下沉地道、山洪沟、漫水桥、易积水点位等重点部位布防。风雨中,他们不间断巡查、盯守,确保一旦发现险情,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落实应急避险措施、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抢修。
截至记者发稿时,因灾情导致断电的8条供电线路,经电力部门全力抢修,已恢复6条;被洪水损毁的29处通信设施,已恢复12处,保障了灾区的基本通信需求。交通方面,一度中断的克黄线已实现通车,仍有1条省级道路、2条县级道路断交,6座漫水桥中断,正在抢通过程中。
持续坚守 迎接新挑战
据最新气象预报,28日夜间蓟州区仍有降雨,这场硬仗尚未结束。
目前,蓟州全区正紧盯水库、河道及地灾点,加强巡查排险,保障安置点生活物资,加速恢复基础设施,誓要打赢这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汛硬仗。(记者 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