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雷山县猫猫河村举办文学节,带动当地文旅发展
夏日的晨雾在黛色山峦间游走,木槌敲击的“笃笃”声惊醒了沉睡的苗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猫猫河村村民余祥,边用布满老茧的手给木柜雕花,边用方言哼起诗来:“村前水碧草花香,寨后山明菜谷苍……”
“现在村里一年到头游客不少,专门来搞文学创作的人更多。”起身抖落靛蓝色裤腿上的木屑,余祥热情地招呼起来,“大伙儿都说,我们这山沟沟里居然出了个‘文学窝’!”
踏着石板路穿行在村中,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上炊烟袅袅,沿途风光似与雷山腹地的其他苗寨别无二致。这不禁让人更加好奇: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为啥能靠诗歌出圈?
时光倒回2017年夏天,青年诗人李江富来猫猫河村采风。刚跨过寨门,他就被晒谷场上此起彼伏的吟诗声吸引——10多名村民正捧着发黄的作业本轮流诵读诗歌。
从小生长在苗寨里,李江富见惯了各种节庆的热闹,却还未听说过哪个寨子举办诗歌比赛。他回忆:“苗族没有吟诗作文的传统,很多村民怕连诗歌是啥都搞不清楚。”
“大家都琢磨着,要把村里的好日子宣传出去!”村民们拉着李江富坐下,又热情地介绍起村里的新变化——公路修到了村头,村里发展起了种养殖业,不少村民还传承了古老的苗绣技艺。于是,在文学爱好者、时任猫猫河村村委会主任余青的建议下,村里办起了文学节。
头一届文学节,村里只征集到10余件诗歌作品。可这场“村味”十足的活动,让同样爱好诗歌和文学创作的李江富大开眼界:“原来,诗歌的种子就藏在这山沟沟里!”他自告奋勇和村里合作,“把活动策划得更好一点,让诗歌征集范围更广泛一点”。
次年春天,当李江富带着连夜打印的征稿启事走村串寨时,不少村民背着竹篓带着自家的腊肉、糍粑找上门来:“我们想‘以物换诗’。”在村民的热情支持下,李江富与村干部一道,跑遍了县里的大小企业,拉到了征文奖金赞助。他又借助网络和新媒体发布征文信息,千方百计扩大征稿范围。
很快,猫猫河村要办文学节的消息,传遍了雷公山。短短半月,各地诗稿涌向苗岭深处,活动吸引了贵州省内外近200名诗歌爱好者和作家参与。
第二届“猫猫河文学节”的热度,让李江富有了坚持的底气。更让他惊喜的是,诗意如同古朴吊脚楼上的藤蔓,开始在村中“长出”新的诗篇。几年来,“猫猫河文学节”共征集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1500余篇(首),共计200余万字,部分作品发表在《中国文艺家》等报刊。
漫步村中,青石板巷道变身“诗歌长廊”,由废弃粮仓改造的文学展示创作基地散发着诗香,深山苗寨成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诗与远方”。猫猫河村村委会主任余晓成说:“我们以‘文学+’引领旅游发展,用旅游促进文化繁荣,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村民余武的农家乐里,窗边竹筒插着野山菊,墙上挂着各地文学爱好者留下的诗集。几年前,在文学节影响下,他决定返乡创业,把自家吊脚楼改造成了“诗意空间”。“旺季一个月能有500多人光顾。”他边细心擦拭着木质招牌边说:“文学节是我们最宝贵的‘流量’!”
农家乐旁的绣坊里,绣娘任永敏正在靛蓝土布上飞针走线,丝线在光影中流转成诗行。“这朵花绣的是‘花木深藏吊脚楼’。”她说,自己把诗句里的景象绣进冰箱贴、耳饰和苗绣服饰的衣襟里,产品不仅深受游客欢迎,还销往北京、上海等地。
诗歌从田野上长出,渐渐成了全村人的事。据统计,2017年以来,村民原创诗歌已有200余首。最让余晓成感慨的是大伙儿眼中的光:“以前都说苗家人能歌善舞,现在我们还能用诗歌与山外对话。”
月光漫过层层梯田和吊脚楼,老少村民还在七嘴八舌地为“猫猫河文学节”贡献点子:“我家新酿的米酒给客人当彩头咋样”“城里诗人说想学‘苗绣写诗’呢”……李江富掏出小本子记个不停。“诗歌正在大山里萌芽。”他信心十足地说,“要把文学节一直办下去、办得更好。”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0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