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瑞超 郭美杉
当代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不断刷“电子榨菜”和“发疯文学”的时候,其本质是对抗数字异化(数字技术从人类工具转变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的过程)的集体自救。活人感经济的悄然崛起,其实是源于社会的三重的需求:
首先是真实感饥渴。63%的年轻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完美人设”产生抗体,反而在开封万岁山景区保洁员赵梅的线下相亲栏目《王婆说媒》中,寻找人性的光辉。
接下来是参与感重构。传统商业的“观看、体验→转化消费”单向营销链路逐渐失效,最近伊利在苏超联赛策划的“恐龙大战水蜜桃”等无人机秀,本质是将营销主权移交用户,让网友从旁观者变为剧情创作者。
在地性(事物或创作与特定地点、环境、文化、历史等要素的深度关联性)。标准化商业化的文旅产品逐渐开始遭年轻人抛弃,转变思路的南昌大悦城以“城市沸腾青年主场”为核心定位,精准锚定年轻一代文化消费需求,仅开业首日就有24万客流量,人潮涌动就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一、活人感经济实践:从品牌行动到城市叙事
品牌人格化革命。在海尔“祛魅工程”中,CEO周云杰身着便装走访用户家庭,将企业决策从董事会下沉至居民客厅。这种贴近民生的沟通策略,使品牌舆情正向指数相较于之前提升近50%。
活人感激活区域经济。苏超联赛43亿播放量背后,是情绪搭子经济的胜利。伊利作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赛事的官方赞助商,在很多地方都“不像”赞助商。比如,伊利并没有选择传统体育赞助买logo、搞口播、硬刷脸那套动作,而是上演了一场从“甲方爸爸”变成“求入群的搭子”的变形计,这种反差感本来就很有趣,很有“活人感”。同时伊利这种“赛事搭台,情绪唱戏”模式,重构了体育营销的价值评估体系。
二、活人感经济认知陷阱
在活人感经济中同样存在着三大执行误区,需要各品牌注意:
1、粗糙不等于真实。某古镇强推赛博朋克茶馆遭群嘲,证明活人感需文化底蕴和基础支撑,而非物理空间的强行拼贴。
2、共情不等于卖惨。某带货主播爆出
家人抑郁症之后翻车了,因为网友们并不买账,他们表示:“早不爆晚不爆,偏偏选在直播间人气最低谷的时候爆,要说这不是精心设计的危机公关,我都不信!”揭示情绪营销需保持合理性。
3、让渡不等于失控。淘宝免单活动设置AI审核池,在用户创意与品牌调性间建立“动态防火墙”,实现UGC(用户原创内容)驳回率18%,但满意度反升21%的平衡。
三、活人感经济公关策略的方向
要构建人格基建,也及时要做有温度的“人”——露点破绽,更可信赖。主动管理品牌“小缺点”(如产品迭代记录、服务改进过程),将用户反馈转化为信任资产库,让品牌人格像真人一样有成长轨迹。
其次要拟定情绪协议,毕竟共情要有边界线的。——可以哭惨,但不能摆烂。制定《情感表达安全手册》,明确哪些“脆弱”可展示(如技术攻坚难题)、哪些绝不妥协(如质检底线),让真实感不伤及专业信任。
最后要做文化转译,把本土的故事讲给世界听。——逐层解码,全球能懂。具体怎么做呢?拆符号(剔除地域限制元素)→炼情感(提取人类共性如团圆、勇气)→ 造新符(重组为国际视觉语言),避免文化猎奇。
四、写在最后:从商业策略到文明命题
活人感经济正在升维为数字文明的情感防波堤。其终极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GMV(商品交易总额),而在于回答两个问题:如何让人在算法牢笼中保持“活着的实感”?商业系统能否承担起对抗社会原子化(个体孤立、人际疏离及社会规范失效的社会危机现象)的使命?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活人感经济的变革中,需要将商业活动重构为社会化情绪实验。当品牌甘愿成为“不完美的共谋者”而非“全知的控制者”,活人感经济才能真正进化为人文精神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