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张文杰正在查看小麦赤霉病自动化监测仪的数据。 河北日报记者 闫德见摄
5月13日9时许,在宁晋县河北大曹庄农场国家试验站繁育田里,站长张文杰不时用眼睛扫视着麦田。突然,他停下来将一株小麦连根拔掉。记者看到,这株小麦的叶、茎与其他小麦无异,但麦穗的上半部分呈现白色。
“这是感染赤霉病的病株,就算不枯死,也会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张文杰介绍,赤霉病是小麦穗期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一旦大面积流行将造成严重减产。
今年5月初,正值扬花期的冬小麦遇到了多次阴雨天,温湿度条件利于赤霉病发生和流行,这让有着30多年小麦病害防治经验的张文杰颇为担心。
“幸亏用上了AI,赤霉病的防治精准度大大提升。”张文杰说,今年3月下旬,他们正式投用了小麦赤霉病自动化监测仪,通过AI大模型分析,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严重程度,以便及早做出应对。
5月12日,张文杰根据小麦赤霉病自动化监测仪“建议进行一次赤霉病防治”的信息,及时进行了第二次喷药防治,收效不错。
可一开始,张文杰对这个高科技的东西并不信任:“繁育田里产出的都是小麦种子,每株麦子都是‘宝贝疙瘩’,容不得闪失。”4月底,小麦进入抽穗期后,小麦赤霉病自动化监测仪给出第一次提醒:“小麦赤霉病病害预测病穗率低于3%,可不做特别防治”。
“这靠谱吗?”放心不下的张文杰,连续几天对试验站繁育田进行仔细巡查。虽然发现了赤霉病病株,但统计下来,病穗率确实在标准以下。“你还别说,AI预测的结果还真准。”张文杰服气了。
赤霉病监测仪凭啥预测得这么精准?“赤霉病监测仪有着灵敏的‘触觉’。”在现场提供技术服务的北京黄将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岳森介绍,这个监测仪配备了形状各异的长杆,集成了风速风向、温湿、光照传感器,旁边和地下还设有雨量、土壤温湿传感器,用于收集诱发赤霉病关键因子的实时数据。
“这些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服务器,由AI大模型结合当地病原菌类型、小麦的品种抗性等因素,进行智能化比对分析,给出防治建议,并每天通过短信发送提醒。”岳森介绍,赤霉病监测仪由他们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研发,训练AI模型的所有数据均基于该研究所在全国主要麦区长达8年的调查数据,2023年经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验证,该系统预测准确率达94%。
对赤霉病监测仪刮目相看的张文杰,现在每天都会登录微信小程序,仔细查看各项数据,并认真结合AI给出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看,那些无人机正在进行‘一喷三防’作业,其中特意加入了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在田间,记者注意到,几架植保无人机在距离麦穗两米左右的高度匀速飞行,白色喷雾均匀洒在麦穗上。
“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宁晋正在大力推动小麦病害防治从‘经验主导’迈向‘数据驱动’。”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马立强说。(河北日报记者 闫德见)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