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花灯代表性传承人陈建伟:
“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这便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陈建伟手上的活计不停,将仙居花灯历史娓娓道来。
仙居花灯又称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几十年前,仙居花灯技艺几近失传。1983年,曾任仙居县皤滩乡文化站站长的李湘满从一位老人那里得知,皤滩古镇有一种造型别致、制作精美且没有骨架的花灯,当地人称它为“唐灯”。他走遍仙居各乡镇,甚至赴东阳、义乌,寻访散落民间的制灯老艺人,收集残存图纸与口述技艺,最终复原了失传50余年的“唐灯”,并陆续挖掘出27个传统品种。
2006年,仙居花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建伟巧手翻飞,一朵牡丹已扎成型,上方的鸟儿也有了雏形。
不同于中国传统花灯以竹木为骨架,绸缎、纱绢为灯面,仙居花灯的制作材料不过平平无奇一张纸。
先要选择高纯度、轻薄柔韧、透光均匀的珠光纸和色卡纸,以事先设计好的图纸的尺寸,裁剪相应的纸张,对齐后以纸锥定位,开始凿花。凿花后,要粘贴一层拷贝纸。这之后,灯片需再次用熨斗烫平整……这些步骤,陈建伟早已谙熟于心。其中,最难的当数“针刺”:一根比头发丝稍粗,甚至可以“水上漂”的绣花针,在每平方厘米的纸片上刺出100至150个针眼,一盏花灯根据造型、大小不同,少则几十万孔,多则几百万孔。“过程讲究一气呵成,扎歪了再补针就是落了下乘”,陈建伟说。
从小在皤滩长大,陈建伟对仙居花灯早有印象。皤滩古街“大明堂”“大学士府”的梁柱上,就雕有仙居花灯;每逢节庆,一盏盏灯身无骨、玲珑剔透的花灯总能装点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热闹图景。
儿时的耳濡目染在陈建伟心里种下一颗种子。2006年,25岁的他开始跟随仙居花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汝兰学习花灯制作。一笔一画,一针一线,弹指一挥跨越了近二十载。
“能否创新样式、改进工艺,让仙居花灯重新回归寻常百姓家?”“能否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赋予技艺新的生命力?”这是陈建伟这些年考虑最多的问题。
当下,生机蓬勃的乡村文旅给了花灯出圈的平台和机会。陈建伟开发了花灯手工包,降低人们接触非遗的门槛;皤滩乡开设花灯共富工坊,吸引大量学生、游客。据介绍,仙居推进非遗技艺进校园,成立花灯社团、编写花灯校本教材、开展花灯艺术节、布置花灯展示厅,同时,还设立大师工作室。仙居职业中专2010年就以“仙居花灯制作技艺”获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授牌。
“锣鼓响,脚底痒;小佬人,真高兴。杜蜀殿,望上灯;长旗灯、鼓亭灯、宝塔灯、财神灯。”歌谣里,每一盏花灯,一针一刺间,尽显神韵。它们讲述着古老技艺,也诉说着对未来的美好祈愿。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9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