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时政法治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法治 - 内容展示
从“事后2025-11-18整改”到“事前防范”,公安机关推动执法权力规范化运行 让每项执法行为受监督、被评判(法治聚焦)
时间:2025年11月18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1      

从“事后2025-11-18整改”到“事前防范”,公安机关推动执法权力规范化运行

让每项执法行为受监督、被评判(法治聚焦)

人民日报记者 张天培
  11月17日,公安部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机关不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举措成效。

  公安部法制局局长郝云宏介绍,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坚持不懈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2020年11月以来,紧跟形势任务变化,公安部积极推动制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反有组织犯罪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23件,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19件,为公安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撑。同时,全国公安机关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努力让每一项执法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加强源头管控

  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不批捕率、不起诉率同比均下降约6%

  近年来,为加强执法源头管控,公安机关持续深化受立案制度改革,确保人民群众报案“应接必接、该受必受、当立则立”。

  据介绍,各地公安机关规范接报案程序,对于群众上门报案的情况,当场进行接报案登记、接受证据材料、出具接报案回执,并告知查询案件进展情况的方式和途径,在网上实现对全量案件类警情的登记管理。

  此外,公安机关加强接报案场所建设,多地打造了接报案中心,集中接受群众上门报案,对所有案件进行归口管理。其中,广西全区120个县级公安机关全部设立接报案中心,2024年刑事案件超期立案问题同比下降20.4%。一些地方公安机关运用信息化手段赋能接报案工作。其中,辽宁、吉林、浙江等多地公安机关探索推行“码上报案”,群众通过手机扫描专属二维码,整个报案流程就能快速完成。

  据了解,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监督立案同比下降71%;不批捕率、不起诉率同比均下降约6%。

  推进一站式办案

  全国已建成执法办案管理中心3266个,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

  目前,全国已建成执法办案管理中心3266个,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推行执法办案、监督管理、服务保障“一体化”运行机制,带动执法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有力地提升了执法质效和人权保障水平。

  在各地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可以看到科学设置的功能区室,各类警务资源力量汇聚于此,实现了审查讯问、案件审核、财物保管等各个环节规范高效进行,既保证了执法安全,又提升了办案质效。

  中心严格落实讯问嫌疑人全程录音录像、案件法制审核、法定办案时限等规定要求,自建成应用以来,各地普遍实现重大执法安全事故“零发生”,江苏、重庆等地办案效率提升30%以上。

  在一站式办案基础上,中心还设置了医疗体检、邮政快递、伤情鉴定、未成年人保护等功能,为办案民警和案件当事人及时提供各种辅助服务。

  执法全程留痕

  130万余部执法记录仪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

  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

  “公安机关对从接报案到案件办结的执法办案各领域、各环节进行记录,警情案件信息全部录入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形成对执法活动的全过程留痕、可回溯管理,推动问题从‘事后整改’到‘事前防范’。”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陈敏介绍,民警在开展接处警、当场处罚、现场勘验等现场执法活动时,必须规范佩戴执法记录仪,全程录音录像;开展讯问时,严格执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以制度约束民警依法讯问取证,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

  常亮的执法镜头,不仅成为准确记录、还原执法现场活动的“黑匣子”,更将每一个执法环节、每一起警情案件的处理置于规范执法要求的“聚光灯”下,让每项执法行为受监督、被评判,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此外,近年来,公安机关不断加强涉案财物管理,做到办案与管理相分离、来源去向明晰、依法及时处理、全面接受监督,有效保障了公安机关案件办理工作,也有力维护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财产权益。

  (吴硕参与采写)  

  

  延伸阅读

  规范涉案财物管理——

  厦门公安打造“涉案财物保险箱”

  如何保存、处置涉案财物,才能既保证操作规范,又最大限度避免财物贬值,降低对受害人权益的影响?这一问题曾一度困扰着办案机关。

  为破解这一难题,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联合市财政局、检察院、法院等单位,打造“线上线下结合、企业政府配合、系统集成一体、部门联通共用”的跨部门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实现“物品集中管理、信息网上流转、中心集约处置”。

  从涉案财物被依法扣押的那一刻起,便进入了这个“涉案财物保险箱”,每一步操作都有迹可循、有据可查,其价值也得以最大限度保全。

  厦门市公安局法制支队民警陈仲怡介绍,以涉案车辆为例,过去,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涉案车辆可能面临露天停放、缺乏专业维护、管理分散等问题,极易导致车辆损耗,既影响司法公正,也使受害人权益受损。

  如今,在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办案机关对涉案车辆进行分类,规范审前先行处置流程。“办案单位无需考虑运输、存放、管理、评估拍卖、销毁等问题,仅需通过线上平台点击指令,由第三方相应提供上门取件、物流转运、集约处置等服务。”陈仲怡说。

  此外,中心为所有保存的涉案财物设置“电子身份证”。每一件涉案财物都有一个对应的二维码编码,扫码即可全程跟踪其去向。

  中心运行以来,管理、处置刑事、行政案件涉案财物“零差错”,实现办案效率、执法规范“两提升”,执法风险、行政成本“双下降”。截至目前,该中心入库保管、流转、处置涉案财物170万余件,已拍卖、变卖、返还、销毁等规范处置120万余件,有效节约办案时间15万小时和行政成本1.2亿元。

  (人民日报记者张天培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8日 10 版)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