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文旅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之家 - 内容展示
与诗心相晤 让经典流传(读书)
时间:2025年11月14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6      

与诗心相晤 让经典流传(读书)


小字号

  文脉千载,诗心流传。中华经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卓越艺术创造的集中体现,在持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为当代文化不断注入源头活水,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凝聚民族情感提供不竭的滋养与动力。

  前不久,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以“传承中华经典诗词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诗词创作、理论研究、文旅融合、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为诗词资源活化与城市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本版摘编论坛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编  者

  

  壮丽江河成就灿烂诗篇

  刘汉俊

  黄河、长江养育了世代中华儿女,也浇灌了璀璨的中华诗词,催生了光焰万丈的千古经典。

  黄河、长江的壮丽风光,奠定了中华诗词的审美基础。黄河兼具青铜峡的恢宏与九曲十八弯的秀美,长江既有三峡的气壮山河,亦有江南水乡的温婉。诗人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线条之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色彩之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具构图之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绘山形水势之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映光影交错之美。蕴含其中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价值、审美情趣、审美理念。

  黄河、长江的浩大气势,凝练了中华诗词的精神气质。杜甫一生行走黄河、长江两岸,辗转飘零的生活让他深刻体恤百姓疾苦,写下“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传世经典。黄河、长江流进诗人的血脉,培养了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凝成了中华诗词的精气神。

  黄河、长江的宏阔境界,构筑了中华诗词的天下格局。黄河流经9省份、长江流经11省份,流域广阔,沿途留下大量诗词经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抬升了一个民族的视线高度;“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展现了还我河山的慷慨壮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彰显了纵横历史天空的自信担当。黄河、长江为中华诗词注入天地英雄气,注入天下情怀。

  黄河、长江的万千景象,铸就了中华诗词的高贵品质。这里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气势,也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高洁。黄河、长江荡涤尘埃、洗尽铅华,赋予中华诗词独特品格,使其既有高雅的格调,成为中华文化的高地,又能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走进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

  中华文明同时拥有黄河与长江两条大河,南北文化、江河文明相互作用、互为补充,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中华诗词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鲜明体现,为中华文明经久不衰贡献了独特力量。

  (作者为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学习强国”原总编辑)

  

  加强新时代诗词理论研究

  周文彰

  诗词理论,即人们通常所讲的诗学,只有与时俱进,方能适应时代需要,推动诗词文化繁荣发展。加强新时代诗词理论研究,尤其要围绕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如关于诗词题材,是书写内心还是反映时代,二者并不对立。题材本无边界,就像古人写烽火、漕运一样,当代重大科技、大国重器都是时代鲜活印记,值得被诗词定格。关键在于如何艺术化表达,使作品既记录时代,又不失诗意美感。

  再如诗词用词。雅俗之辩持续百年,直到今天。一方主张用词要古雅,不能直接使用新生词语,遇到“高铁”应诗化为“长龙”;另一方则强调诗词应体现时代风貌,指出古代诗人直接将“指南针”“云梯”等写进诗中,今诗亦可用“定位图”“塔吊”等现代词汇。其实,古典意象与现代词汇皆可成就精品,关键在于合理运用,全诗浑融。

  创作诗词怎么用韵,也是当下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坚持旧韵者(含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中原音韵》)认为其延续千年诗词的格律传统,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主张新韵者(即《中华通韵》)强调应以普通话为基础,服务当代人。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中华通韵》,同时主张“双轨并行”,统一认识的基础在于以诵读实践作为检验用韵的标准。

  还有一些探讨涉及诗词价值和诗词功能。对诗词价值的判断通常有两个维度:一是看诗词本身的品质,二是看诗词对社会生活的用处。好诗词就像其他优秀文艺作品一样,都是“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关于诗词功能,传统理论中的“抒情言志”“兴观群怨”等观点,依然很有价值;而结合今天的现实,还需从读者、作者、内容、影响等多维度拓展对诗词功能的认识。要在发掘、继承我国古代诗论的基础上,构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论,引导诗词创作和评论工作。

  (作者为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以世界眼光看中国诗词

  董  强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拉斯纳霍尔凯·拉斯洛曾公开表示,自己最崇拜的文学家是唐代诗人李白。无独有偶,2008年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也是李白的忠实读者。青年时期的勒克莱齐奥偶然读到李白《独坐敬亭山》的译文,从中体悟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世界观,这份触动改变了他的人生,也让中国古诗词成为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很多国家都有对中国古诗词的接受史。以法国为例,传教士金尼阁于明朝天启年间在杭州刊印了拉丁文版《中国五经》,其中包含《诗经》。此后,白晋、马若瑟等人也相继推出《诗经》拉丁文译本。1872年,鲍狄埃首次完成《诗经》法语翻译。从德理文侯爵开始,法国学界的研究重点逐渐从《诗经》转向唐诗。真正让唐诗进入法国公众视野的,是女作家朱迪特·戈蒂埃出版的《玉书》,该书塑造了西方对中国诗词的“印象”,使李白、杜甫等诗人广为人知。作曲家马勒根据《玉书》德译本创作了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上世纪70年代,法籍华人程抱一以独特方式讲述中国古诗词,将其与法国新思潮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唐诗的传播。

  在英语世界,1918年英国人弗莱彻出版《英译唐诗选集》与《英译唐诗选续集》,将中国诗词与英国诗歌及世界文学传统对比,将其引入英语圈。1921年,美国女诗人洛威尔与汉学家艾斯珂合作出版《松花笺》,向美国读者推介中国古诗词,尤其是唐诗。

  欧美文人对中国的表意文字充满兴趣,当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与当地富有创造力的作家结合,便催生了全新灵感——著名诗人庞德的“意象派”就受到费诺罗萨《作为诗歌手段的中国文字》的启发,成为影响全球的现代诗歌流派。

  若将视野扩展至阿拉伯、俄罗斯、日本、韩国及南美等地,则更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范围内的深远影响。以世界眼光审视中国古典诗歌,将有助于拓展其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作者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让诗美融入日常生活

  米彦青

  郑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3600年前的商都城墙遗迹与历代遗存构成“时间褶皱”,见证着历史的层叠。这里诞生了杜甫、白居易,留下了刘禹锡、李商隐的足迹,历代诗作在此交织,成为今天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

  李商隐是郑州的文化符号之一,他在郑州留下的诗作虽不多,却具有代表性。以《夕阳楼》为例,首句“花明柳暗绕天愁”将视觉意象转化为弥漫的愁绪,色彩对比与心理感受交融;“上尽重城更上楼”以动觉描写深化登高的感受,空间上升反而带来情绪下坠;“欲问孤鸿向何处”中的孤鸿,是诗人的自我投射;末句“不知身世自悠悠”以否定呈现肯定,“悠悠”一词兼具时间、空间、情绪。这种视觉、动觉、情绪的通感转换,正是李商隐诗美的核心魅力之一。李商隐将日常生活中的美注入诗句,其诗“深情绵邈”的特点,能够穿越时空,让当代人产生共鸣。

  我们可以在主题公园、地铁站、街区墙壁等公共空间展示诗词经典,让大家在日常行走中与诗心相晤;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诗词吟诵活动,让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歌熏陶;还可以创排音乐剧、话剧等艺术作品,深入展现诗人的才华与情感世界。

  当诗美通过多元形式融入日常生活,当市民们每一天都能触碰到千年前诗人留下的那一份美,一座城市的诗词文化名片必然会更加闪亮。

  (作者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乘着歌声的翅膀

  戴玉强

  诗与歌自古就是相生相伴的艺术形式。《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诗可吟,宋词可唱,这些文化遗产原本就可入乐入歌。近代以来,从青主的《大江东去》到赵季平的《关雎》,从刘文金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王龙的《锦瑟》,音乐人孜孜不倦地为古典诗词谱曲,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国风”。

  放眼世界,德国艺术歌曲以歌德、海涅等诗人的作品为蓝本,经由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精心创作,诞生了《小夜曲》《冬之旅》《诗人之恋》等经典。中国拥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的璀璨诗篇,若以此为基础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声乐作品,必将推动中国声乐的发展,也让诗词以全新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我们计划启动“中华诗词三百首”谱曲工程:在创作层面,面向全国征集以古典诗词为蓝本的声乐作品,特别鼓励创作具有完整艺术构思的声乐套曲,完善中国艺术歌曲体系;在展演层面,设立多组别、多层次展演比赛,“以赛促创、以演促传”;在传播层面,将诗词打造为集书法、绘画、朗诵、演唱于一体的多媒体作品。

  音乐作为世界性语言能跨越文化隔阂,外国朋友可通过学唱《春晓》《明月几时有》等作品,体会中国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我们也期待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里,不同肤色的歌唱家演唱《将进酒》;在不同国家的教室中,孩子们用稚嫩嗓音吟唱《静夜思》。

  以创新精神传承经典,用动人旋律唤醒诗词,在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道路上,我们携手同行,让千年诗词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为男高音歌唱家、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

  

  万古流云  经典常新

  陈才智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相比于李白、杜甫,在众体兼擅上不遑多让,在世时妇孺皆知,去世后仰慕效仿者绵延不绝。他的作品对东亚文化圈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在日本,其声名甚至超越李杜,《白氏文集》被简称为《文集》,地位尊崇。从中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白居易已经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身处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兼纳李杜之长,开创融风流于日常的新路。他与晚年杜甫的心境更为契合,注重在衣食住行里,于细腻感受和冷静观察中,体味人生的滋味与境界,所谓“白傅风流造坦夷”。他以平实的笔调、朴质的面貌、诗人的襟怀,叙述和描写身边的平凡世界,其诗歌作品的通俗性与感染力,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

  后世传播中,苏轼对其极为推崇——“东坡”之号可能源于白居易《东坡种花》,苏轼更直言“出处依稀似乐天”。再后来,明代袁宗道将书斋命名为“白苏斋”,在诗学史上形成“白苏”二人并称的传统。宋元以降,每个时代诗学秩序的承变、重估与建构中,都不乏元白体、元和体、长庆体或新乐府的身影。白居易的意义,早已超越时代。

  万古流云,经典常新。白居易的时代距今已经遥远,但他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长存,其人其诗所蕴含的知足保和的人生观念、闲静适世的志趣选择、融合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正愈来愈显现出夺目的当代价值,恰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幸有温柔敦厚在

  张  静

  传承弘扬中华诗词,关键在于通过诗歌教育助益今人生活,推动当下文化繁荣兴盛。

  郑州是一座富有诗教传统的城市。在郑州经开区龙美小学,诗歌创作——不限于旧体诗,现代诗亦可——已经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在电视节目《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录制时,该校学生以自己的诗作与“穿越而来”的李商隐交流,展现了这种诗歌教育的成果。

  更令人动容的是郑州市盲聋哑学校七年级学生徐铭泽的故事。这位先天目盲的孩子,在奶奶的熏陶下,借助叶嘉莹先生编选的《给孩子的古诗词》音频,逐首学习传统吟诵调,更学会了作诗。她说:“虽然我没有办法看清大家的面容,但古诗词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会在诗教传承的道路上分享光明。”

  孔子最早提出诗教理念,“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表明诗教与家风家教、民风民俗紧密相连。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用很大篇幅介绍杜甫姑姑对少年杜甫的培养与影响,印证了优良家学对诗人成长的助力。作为诗圣的出生成长之地,郑州特有的民风、家风、家学传统值得当下深入发掘与传承。若要擦亮这张诗词名片,应凝练其重视诗词、赓续诗教的精神内核。

  李商隐说“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在广袤宇宙中个体微不足道,该如何安处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恶惧?我的答案是“人生海海,幸而有诗”。历史留下如此丰厚的诗教元素,带给今天的我们疗愈与抚慰,值得我们追寻和探索。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重在挖掘精神价值

  刘明华

  杜甫其人其诗是郑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气。不过,现存杜诗1455首中,并无明确咏叹郑州山水的作品,他早年写于故乡的千余首诗已失传,现存诗作多为流寓之作。这提示我们,弘扬诗词优势、挖掘文化资源,不必局限于文人墨客的诗句是否涉及本地,而应转向诗词精神价值的挖掘,找到更深的精神联系。

  以杜甫为例,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这是中国式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他成为“诗圣”的重要因素。

  他是追梦者,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渴望辅佐明君实现政治清明、建成理想社会。他是行动派,即便几度科举失利,仍锲而不舍追求理想,最终以卓越诗文才华获得从政机会。他是大丈夫,作为忠臣为国为民直言谏诤,即便因此获罪也从不懊悔。他是博爱者,自身穷愁潦倒之际,仍心系民众困苦,忧念家国命运。

  这些精神特质对今天提升市民素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都有助益,应通过深入提炼和广泛弘扬,将文化底蕴转化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者为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

  

  找准诗词文旅的打开方式

  李  浩

  在文化热、诗词热背景下,推动传统诗词与旅游资源融合,成为不少地方的做法。积极作为的同时,也要冷静思考,避免陷入浅表化、“一窝蜂”与千城一面的误区。

  一方面,要善于借用学术研究成果。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够为文旅IP开发提供可靠的内容支撑,增强文旅项目的文化深度。要密切关注最新研究成果,不能沉溺于几十年前的陈旧地方文史资料。例如,《唐五代诗全编》等当代唐诗学重要成果,深入其间进行挖掘转化,可以汲取文旅灵感,助益文旅产业发展。再如,杜甫与李白的第一次会面在河南,二人与高适的梁宋之游也具有独特性,通过深入研究诗人在当地的写作、游历经历,把这些独特文化资源做精做深,能够形成无法替代的文旅吸引力。

  另一方面,诗词文旅要坚持差异化发展。文旅与文创产品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人特我专,人专我优,“和别人不一样”。这有赖于前述专业深入的研究,也需要精准的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兴趣点,不能闭门造车,还可以向国内外优秀景点学习经营理念。

  把住诗词文化内容关,找准打开方式,相信传统诗词与文、商、旅的结合,会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作者为西北大学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4日 20 版)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