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文旅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之家 - 内容展示
嘉陵江畔游六合(云海之间)
时间:2025年11月06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9      

嘉陵江畔游六合(云海之间)

邹安音


  游客在六合园区游览。
  李永春摄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像一匹绿色的锦缎,温润了两岸青山,也轻轻柔柔地绕过南充城,赐予它无限的诗意与繁华。

  嘉陵江上,沃野桑林,犹如画境。自古以来,南充人民缫丝养蚕,处处皆闻机杼声。

  嘉陵江畔,一根横梁,挑起了古老的“南充渡”。古渡口之上,曾经的帆来船往,书写着当年丝绸水路贸易的兴盛和传奇。古渡口之下,有一座山名叫“朱凤山”,传说山顶凤凰云集。朱凤山下的高坪都京坝,地势开阔,一碧万顷,百余年前,南充六合丝厂在此诞生。

  秋天,我再次走进六合,在一栋栋灰砖青瓦的建筑物中,以及那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下,来一趟工业旅游,打捞一段关于丝绸的岁月。

  回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六合的前身——南充丝二厂(简称丝二厂),职工和家属最多时可达上万人,厂子中间铺设的小火车铁轨,就可窥一斑。那一列红色的小火车,在当年威风凛凛,它把原材料蚕茧从嘉陵江上运进来,又把成品丝织物运出去,运往世界各地。

  小火车如今成了旅游交通工具。我坐上去,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张澜先生栽种的那棵桑树。它参天耸立,枝繁叶茂,就像一个人生龙活虎的样子。六合的魂似乎聚集在了银杏树上,它们一棵又一棵,紧密地挨着,“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诗句便是最好的注脚。

  百年六合最引以为傲的,是它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抗战爆发后,苏、浙、皖、粤、鲁等蚕丝区先后被日军侵占,丝织业技术人员内迁,南充当时的蚕丝产量在全川位列前位。

  我坐在小火车上,仔细打量着两边风物。一栋栋灰砖青瓦的建筑屋门楣上,挂着“托儿所 幼儿园 子弟校”“职工食堂”等字样,当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似乎呼之欲出。

  我似乎触摸到岁月的胶片,任凭时光倒流。但是在六合存续的少量生产车间里,现代化的机器依旧发出阵阵轰鸣声。

  小火车穿过厂房,穿过职工宿舍,穿过杏树林,穿过秋天的原野。肥沃的沙地中,栽种了很多栀子花,以及一些蔬菜。

  嘉陵江就在面前了,碧波暗涌。望江茧站修建的年代久远,本是为方便蚕农销售蚕茧而设立,如今成为六合丝绸博览园最大的观赏点之一。

  在六合的中心区域,六合剧场正热闹着,一台名为《东方丝源》的杂技情景剧正在上演:丝源、丝魂、丝恋、丝都、丝路……这也是一部华夏儿女关于丝织业的动人乐章。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