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公关视野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关视野 - 内容展示
共护文化遗产 谱写交流新篇
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18      

共护文化遗产 谱写交流新篇



  卡洛(右)与米莱拉在大足石刻开展造像病害诊断分析工作。
  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萨马德(左)参加巴基斯坦开普省考古与博物馆管理局举办的犍陀罗艺术研讨会。
  图为受访者提供

  高奕睿(左三)与学生在大英图书馆研究敦煌文献。
  图为受访者提供

  出席第六届世界古都论坛的外国嘉宾在龙门石窟参观。
  张怡熙摄

  当地学生在巴基斯坦开普省马尔丹市的塔赫特巴希佛寺遗址参观。
  艾哈迈德·卡迈勒摄(新华社发)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从大足石刻的修复合作到敦煌学的全球学术交流,再到巴基斯坦犍陀罗艺术的保护与传播,中外学者共同守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的人文力量。

  

  中意专家合作保护大足石刻——

  “为全世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样本”

  人民日报记者  姜  峰

  “站在这里,我不禁回想起8年前和中方专家一起修复文物的工作经历,希望我们可以继续深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重庆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前,意大利文化遗产部顾问、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主任赛尔吉奥·卡洛表示。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大足石刻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著称于世。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互派专家学者,交流文物保护技术与经验,举办系列学术交流研讨会,合作成效显著。

  2017年5月,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卡洛与意大利维罗纳美术学院文化修复系教授米莱拉来到大足区,针对舒成岩摩崖造像的保存状况,与中方团队合作开展造像病害诊断分析和后期保护技术研究等工作。舒成岩摩崖造像雕凿于南宋绍兴十三年至二十三年间,是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道教造像。卡洛到来时,看到造像存在石质风化,彩绘起甲、脱落,贴金层开裂、起翘等问题。

  卡洛及其团队曾参与意大利威尼托大区内威尼斯、维罗纳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经验丰富。在大足区,卡洛与米莱拉每天都穿着印有“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字样的棕色文保工作服,与大足石刻保护工程中心的技术人员一起奔走于修复现场、实验室和研讨会会场。卡洛个子高,舒成岩摩崖造像的龛窟比较小,他常常以跪、蹲的姿势工作一整天。

  卡洛团队的核心任务是与中方技术人员一同开展保护修复技术研究。团队配备有专用工具箱,里面整齐排列着清洁、加固、补形等工具。卡洛使用激光清洗机对文物表面污染物进行清洗,比传统清洗方式更加精准可控,类似的新设备、新技术让当时在场的中方技术人员很感兴趣。

  在中国的工作经历也让卡洛获益匪浅。卡洛说,意大利没有石窟寺,来到中国参与大足石刻的保护修复,弥补了他在这一领域的短板。“棕色文保工作服是我们成功合作最好的见证!”他一直精心保管当年那件工作服,过去几年,常常穿着它出现在世界各国的文物修复现场,一有人问起,他便会热情向对方介绍“一生一定要来一次的大足石刻”。

  卡洛认为大足石刻中方团队在文物保护方面表现突出,“不管是修复千手观音、舒成岩摩崖造像,还是大足石刻文物医院的建成使用,都充分展示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高超的技术水平,更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中意合作保护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项目,是两国首次合作完成潮湿环境下彩绘贴金石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推动了两国在该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去年底,卡洛再次带领意方团队来到中国,先后考察大足石刻光明殿摩崖造像、舒成岩摩崖造像等文物保护单位。中意双方达成共识,计划在文物科技保护等方面深入合作。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介绍,未来双方将重点围绕石窟(石雕)历史溯源与价值研究、病害分析诊断技术、三维信息留存与虚拟修复研究、石质彩绘贴金保护修复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研究文物病害治理。“作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意大利和中国在文物修复技术研究和项目实践上拥有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我们共同开发技术、产品和修复方案,有利于共同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并为全世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样本。”卡洛说。

  (张玮参与采写)

  

  中外学者共同研究敦煌学——

  “看见不同文明之间的古老联系”

  人民日报记者  刘军国

  “自古以来,世界各国文明就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裂的联系。敦煌正是不同文明交流的生动样本,体现了跨文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千年前如此,今天亦如此。”剑桥大学亚洲和中东研究学院荣休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伊姆雷·加兰博斯(中文名高奕睿)表示,在多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研究敦煌文献并进行交流很有意义。

  高奕睿出生于匈牙利,1987年到中国天津留学,2002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大英图书馆工作。此后,他参与大英图书馆的国际敦煌学项目,研究兴趣逐渐从先秦文字转向敦煌学。精通6种语言的他,常年参加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与中外学者交流合作,是国际敦煌学领域的重要学者。

  敦煌是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在这里汇聚交融。20世纪初,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震动世界。1900年,莫高窟17号洞窟内发现各类文献数万件,由此催生了敦煌学。后来,人们将这批文献称为“敦煌文献”,将保存这批敦煌文献的洞窟称为“藏经洞”。

  敦煌文献上起魏晋之际,下迄北宋初年,不仅包括汉文,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等多种语言,折射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敦煌文献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中蕴含的多种文化,为我们了解古丝绸之路上思想、技术、文本和宗教的传播提供了宝贵资料。”高奕睿说,“这些文献和壁画成为一个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扇窗,看见不同文明之间的古老联系。”

  如今,敦煌学已发展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以敦煌文献、石窟艺术、历史遗迹和敦煌学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历史、语言、宗教、美术、考古等多门学科,被视为一座连通中外学术的桥梁。

  “研究敦煌学很有意思,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研究同样的材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高奕睿表示,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互相交流十分必要。通过多语种视角研究敦煌文献,能够更准确理解中古时期地方社会的历史,也能注意到以往未被发现的课题和现象。

  在研究内容上,高奕睿关注敦煌文献的“物质形态”。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对敦煌文献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如今,保留文献的原始状态被认为是更好的保护形式。”

  在高奕睿看来,敦煌学研究的发展,折射出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层逻辑。“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欧亚大陆上多元文明的相互联系以及东西方接触的重要性。”高奕睿表示,通过国际合作,敦煌石窟的研究、保护和数字化工作正在不断深入,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

  

  中巴考古学者共当“犍陀罗守护人”——

  “让更多人感受犍陀罗艺术的魅力”

  人民日报记者  程是颉

  在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以下简称“开普省”)白沙瓦博物馆的砖拱大厅里,10多名巴基斯坦少年三两成群,面对展厅里的石刻席地而坐。在中国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认真观察、思考,用画笔在纸上描绘眼前的展品。

  他们正在参加的是由开普省考古与博物馆管理局与中国考古学者志愿者团队共同发起的“犍陀罗守护人”遗迹保护教育课。“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程。”开普省考古与博物馆管理局局长阿卜杜勒·萨马德说。

  犍陀罗艺术诞生于公元1世纪至3世纪的贵霜王朝时期,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典型代表,对理解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犍陀罗文物、考古遗迹集中的核心地区,开普省是研究犍陀罗艺术的富矿。近年来,随着中巴两国在文博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中国考古学者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2023年,173件巴基斯坦文物来到中国,与故宫博物院馆藏的30件文物一起,组成了中国迄今最大规模的犍陀罗艺术展。“这是一场非常‘破圈’的展览,很多中国观众第一次了解到巴基斯坦的犍陀罗艺术,他们的热情和兴趣让我们惊叹。”萨马德说,这次展览拉近了中国观众与巴基斯坦历史文化的距离,也体现了两国间的文博合作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巨大促进作用。

  “巴中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两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合作令人鼓舞。通过与中国的大学和博物馆合作,巴基斯坦考古工作者可以学到很多先进经验和技术。”萨马德说,近几年,巴基斯坦学者有更多机会访问中国,探访敦煌莫高窟、重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地,同时向中国学者介绍巴基斯坦考古学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与中国同行密切交流,给巴基斯坦考古文博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

  开普省考古遗迹数量多、分布广,许多遗迹位置偏远、地形复杂,开展管理和保护工作存在困难。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巴两国考古工作者正共同努力,“犍陀罗守护人”项目就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两国志愿者与考古遗迹附近的村民互动交流,并针对当地年轻人群体举办各类活动,通过讲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让当地民众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提高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越来越多民众开始认识到保护历史遗迹也是在保护珍贵的资源。”萨马德说。

  萨马德还积极推动巴中考古学家合作,从中国引入文物保护新技术。“中国在石窟寺遗址、地面石构建筑保护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拥有亚洲一流的团队和技术,可以弥补巴基斯坦在遗址修复、监测维护等方面的经验不足。”在中国团队的帮助下,开普省文保队伍已初具规模,文保技术也得到了提升。“我们还启动了对白沙瓦博物馆、斯瓦特博物馆等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三维扫描数字建模工作,希望通过这项工作让更多人感受犍陀罗艺术的魅力。”萨马德表示。

  萨马德期待两国在文博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在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巴中民众对彼此国家历史文化的兴趣。通过文博工作,我们努力创造更多机会,为民众带来更精彩的文明交流体验。”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4日 17 版)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