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姐,高龄认证怎么搞,我符不符合条件?”一出门,丁国惠就收到了三位邻居的求助。加上微信,带上证明,丁国惠上午要去社区帮他们问个清楚。
丁国惠所在的社区是巢湖市凤凰山街道兴巢社区,实际覆盖的范围是原先巢湖市水泥厂所在的两处生活区。如今,社区内常住人口三千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40%。
高龄认证需要达到80周岁,而被老人们称为“丁姐”的丁国惠今年已满74岁。从9岁起她便生活在水泥厂生活区,入党39年,退休前在水泥厂退休办工作,她认识社区里的每位居民。
有事找丁姐,这在兴巢社区很平常。
“社区里老人多,很多人不会用微信,也不熟悉社区工作人员,但我喜欢和别人打交道,那就我来学,我来帮他们。”丁国惠说。
退休后,丁国惠主动参与社区服务,成为一名“红色小管家”,并成立了社区“老伙伴服务队”,聚焦失能老人生活条件,主动提供上门体检、理发、送餐等服务。
“老伙伴服务队”日渐成熟后,丁阿姨又和老姐妹们一起成立“潮”阿姨调解队,精准化解居民矛盾。
“只要一个电话打给丁阿姨,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兴巢社区党委书记戴琼发出的感慨,说的是社区群众的心声。
而如今,社区内共计有“家园保卫巡逻队”、“潮”阿姨工作室等8支红色志愿队伍,这些队伍均由老党员组成,他们人熟街熟情况熟,自发为维护社区秩序贡献力量,是社区工作开展的坚实助力。

志愿者为老人义务理发。兴巢社区供图
今年同样74周岁、党龄48年的黄兆香,是兴巢社区蝶变的另一位见证者。
黄兆香回忆道,2013年兴巢社区刚成立时,是典型的“三无社区”:无物业管理、无主管部门、无集体资产。
“从2007年到2013年,水泥厂生活区无人过问,我们这些留在生活区的老党员,有心整治但无从下手。”黄兆香说,直到社区成立,为大家带来了盼头,居民们可以劲往一处使,不再各扫门前雪了。
针对社区无集体资产、改造停滞的困境,老党员们通过摸排盘活闲置资产、清退被占资产,成功整合出9处可利用资源,预计年均为集体创收最高可达80万元。
资金如何使用?社区的答案是召开“基层治理大家谈”,由党员代表牵头收集民意、形成需求清单,再通过群策群力,将道路拓宽、车位增设等23项民生工程从清单变为现实。
那些暂时闲置的资产,也被巧妙地转化为社区活动中心,成为居民日常交流、举办文体活动的公共空间,老年人可以在此跳舞、写字、作画、打牌,为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兴巢社区“公益小菜园”。人民网 丁纪摄
在戴琼看来,兴巢社区重焕生机,正是得益于一群熟悉本地情况的老党员。他们扎根于此,服务于此,通过精准服务和环境整治,让老社区保留了那份熟悉的温暖。
例如“晓巢问安”,就是兴巢社区结合全市“窗帘之约”推出的本土化品牌。
机制上,老党员们将对社区的熟悉转化为精准服务优势,通过为老年群体精准画像实施“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确保需要帮助的老人得到更多关照;内容上,“暖巢食光”不仅打通助餐“最后一米”,还为失能老人送餐到家,“公益小菜园”活用社区闲置土地,同时规定每个家庭将田地里的一半收成送给社区困难老人。
在老党员的支持和帮助下,兴巢社区不仅把养老服务做得亮眼,更重要的是,尊老、敬老的氛围在这里蔚然成风。
明明自己就是个老年人,为何还要冲在为老年人服务第一线?
丁国惠说:“我只能称得上是个‘小老人’,为大家多做一点,是应该的。”
黄兆香说:“在我们入党的时候,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要对得起自己的誓言。”

老人在助老生活馆活动。兴巢社区供图
今年10月,社区里一座昔日的幼儿园,以助老生活馆的新貌重启。曾经,父母从这里接回自己的孩子;如今,他们又将在这里度过晚年。同一处空间,见证了一代人生命角色的温暖转换。
“再等个十年,咱俩也到这里来。”在生活馆见到了老邻居,丁国惠向黄兆香建议。
“那得先等到我干不动的那一天。”黄兆香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