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内容展示
听,这激昂的乡村变奏曲!
时间:2025年10月29日      来源: 光明日报      浏览:11      

听,这激昂的乡村变奏曲!

——吉、赣、青乡村振兴发展见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

村里建了加工厂,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跳”到了深加工生产线;快递进了村头,土特产从大山深处“飞”到了天南海北;废弃矿山复了绿,家门口的风景“卖”到了千里之外……广袤的中国乡村,每一天都有新变化。

在近日举行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记者走马吉林、江西、青海,看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如何激发新活力,听沟沟峁峁里传出的发展变奏曲。

从传统种植到高附加值,产业链更长了

裹着巧克力的人参冻干片、加有人参冻干片的“云顶天宫”IP联名奶茶、红参金箔香皂、人参蜜片……一进入展厅,记者就看花了眼,没想到人参还能开发出这么多产品。

“现在年轻人也注重健康养生,为人参零食开辟了一条全新赛道。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和精深加工,已经开发了近350种产品,还获得5项发明专利,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跃升。”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顾问王晓航告诉记者。

吉林人参产量占全国的60%,却因品牌认知模糊、供需失衡等原因一度跌至“萝卜价”。如何擦亮林海参乡的招牌,保品质增效益?前些年,吉林永吉县招商引入博大农科,建起了年加工能力600吨的“长白山人参”云工厂。

产业链延长了,人参价值也噌噌往上涨,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2024年至今,企业直接用工达5.5万人次。”王晓航说,周边1300余户村民就近灵活择业,年户均增收约6000元。

吉林的人参实现大“变身”,江西的茶叶则正在“点绿成金”。

江西分宜县钤山镇金鸡布村,一个昔日的普通山村,如今跃升为十里八乡闻名的黄茶专业村、百万收入村。

“我们村山林资源丰富,土壤天然富硒,发展茶产业具有独特优势。”金鸡布村党支部书记万耀根介绍,近年来,分宜县出台《推进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在政策推动下,金鸡布村联合白芒、石陂两村共建2000亩连片富硒标准茶园,形成“三村联动、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目前,全村黄茶种植面积1200亩,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带动150户农户参与,户均增收3万元。

随着“分宜黄茶”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江西省“小美特精”区域公用品牌,这片绿叶的品牌价值日益凸显。2024年,金鸡布村黄茶销售收入突破20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更可喜的是,全村12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全年人均务工收入超万元。

“点绿成金”的,还有青海的小油菜。

青海门源县是北方小油菜的发源地,种植小油菜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农户种植停留在榨油自用的层面。近年来,该县通过改良品种、科学种植、延伸产业链等方式,让小油菜变成了大产业。

“我们深耕油料精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高附加值,公司线上线下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远销北京、上海、山东、四川等地。”当地的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东东介绍。

从炒籽、压榨到精炼、灌装,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操作,该企业建成了年产3000吨的小榨菜籽油生产线。他们还深挖高原特色农产品,建有青稞糕点、植物饮料、包装饮用水等生产线,青稞系列产品年产量达5000吨。

“这几年,我们还搞起了赏花经济,建设油菜花田农业游、生态游,吸引游客打卡花田,取得显著效果。”门源县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96.26万人次,同比增长47.85%。

记者采访时,正值百里油菜花田收获,铺向天边的金黄让人如痴如醉……

从“进出难”到“村村通”,货流更畅了

50多条快递出港专线,网络辐射赣浙闽皖50多个县(市、区),快递次日到达率90%……在江西横峰县,快递实现“村村通”,村民无论网购还是卖货,都无烦恼。

近些年,网购兴起,农产品销售有了新渠道。但是,农产品“飞”出大山,还得解决实实在在的运输问题。农村物流,关乎着连接城乡物资流通的“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位于沪昆高速节点上的江西横峰县,抓住区位优势,提出“物流兴县”。

“横峰打通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渠道,整合县内9家快递企业,需要配送到各个村的快递独立分拣后,通过四条邮路,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趟,运输到各乡镇和行政村,在江西率先实现快递‘村村通’。”横峰县邮政公司负责人徐顺告诉记者。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随着众多快递企业和仓储物流企业入驻,横峰物流园正在形成“制造+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生态圈。2024年,横峰新增注册电商企业超300家,网络零售额突破10.9亿元,增长8.59%。

“公司在产业园区内生产、销售、配送,可以极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发货效率。”在快递价格优惠、物流发货便捷、仓储成本实惠等优势吸引下,横屋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许俊豪将企业大部分产能从金华转移到横峰。目前,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已突破70家。

吉林长春兴隆铁路口岸,来自东北黑土地的粮食,被装入一个个集装箱,并被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通过“铁海联运”源源不断发往南方……

“长春到大连海铁联运开通后,利用‘一单制’模式提高通关效率,货物集疏运时间从公路运输的3天缩短至8到12小时,企业综合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长春国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玥介绍,云贵、华南、华东地区的北粮南运以这里为起点,从铁路发往环渤海港口,再通过海运到达各地。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吉林用全国4%的耕地产出6%的粮食、提供10%的商品粮,同时也是我国粮食对外调运的大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一次委托、一箱到底”的便捷物流方案,简化了烦琐的接驳流程,提升了运输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这样的物流效率,在青海也能看到。

从青海高原上的田间,到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鲜美的高原冷凉蔬菜跨越2000多公里,需要多久?不到24小时!

近年来,青海加快推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并把市场拓展到了香港等地。冷凉蔬菜是鲜活易腐产品,如何保障新鲜度?

“优化通关流程是关键。”西宁海关所属西宁曹家堡机场海关监管科科长仁青措介绍,西宁海关开通鲜活农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证书“云签发”实现“零延时”。这些冷凉蔬菜经过预冷处理后,通过“汽运48小时供港”或“空运+汽运12小时供港澳”链路,最快半天就能端上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

从“高原特产”到“全球商品”,青海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体现在一系列数据上:2023年,高原冷凉蔬菜供港完成“从0到1”的历史性破冰;2024年,青海冷凉蔬菜实现“千吨级”的规模跃升;2025年前8个月,蔬菜累计出口2267吨,同比增长1.4倍。

目前,青海冷凉蔬菜出口品种已扩大至20种,“出口朋友圈”拓展至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韩国、马来西亚……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环境更美了

“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不嫁边麻郎”,这是青海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过去流行的一种说法。

不过,记者一行抵达村子里时,见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依山而建的房屋,干净整洁;村里的硬化马路,通达热闹,一拨又一拨游客慕“边麻沟花海”之名而来。

“边麻沟花海”,是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2015年实施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当地根据特有的海拔和气候条件,以及距离西宁市区不远的交通优势,提出了种花海、建民宿、开农家乐,引进高空滑索和玻璃悬廊等游乐项目的发展思路。

“项目由合作社组织实施,流转本村村民耕地800亩、林地3200亩,全村村民以土地、资金、扶贫产业资金入股。”朔北藏族乡党委书记郭春辉告诉记者。

目前,景区设置固定岗位近120个,临时用工日均50人左右,带动了本乡及周边乡镇村民就近就业。边麻沟花海景区总经理李振海介绍,村民过去除了种油菜、青稞、土豆,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有了花海项目后,全村158户中的70多户吃上了‘旅游饭’,加上分红,人均年收入已超2万元”。

美了环境,鼓了荷包,这样的故事正在更多地方上演。

吉林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周边群山围合,村民过去以开凿山石、卖建筑材料为生,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2010年,山石开采关停后,生态修复、转型发展摆上了日程。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宽阔的路修进了村子,马鞍山村的人居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借助国家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宅基地制度和集体经济建设用地制度试点,马鞍山村所在的长春市九台区成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县(市、区)之一。在市县两级的支持下,马鞍山村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

“闲房变客房、农民变老板、无业变就业——这就是我们的‘三变’创业密码。”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赵世龙告诉记者。

“房子租出去有收入,在民宿做保洁员又挣一份钱,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50多岁的村民刁秀云说,她的丈夫在村里的田园综合体工作,夫妻两人一年收入约6万元。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以森林康养、农事研学、休闲采摘、民俗活动、红色教育为主,马鞍山村成功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和发展生态文旅的绿色转型。

转型“卖风景”的,还有江西上饶广丰区大南镇古村村。

走进村里的中华木绣球博览园,只见淡紫与白色相间的紫薇花竞相绽放,数米高的紫薇树傲然挺立在造型别致的金色镂空花瓶中,红紫交错。

很难想象,这里以前竟然是遍布“伤疤”的废旧矿区。

“之前,山是裸露的,采矿留下的沟沟壑壑,就像一道道伤疤,让人看得揪心。”古村老居民马盛泉回忆起矿山的“伤痕”,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2013年,古村尝试将矿山修复和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当地种植大户发展中华木绣球种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博览园面积达6000亩,种了70多万株苗木。村里以景观设计和节庆活动为引导,推出木绣球博览会、龙虾节、啤酒节、烧烤节、相亲联谊等一系列活动,将其打造成农商一体、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新品牌。

“环境变了,家门口都成了花园,人可多了!我在博览园工作,年收入有5万多元哩!”马盛泉兴奋地说。

(记者 刘博超 韩寒 王洋 王雯静)

(项目统筹:记者 方莉、赵斌艺、栗念跃)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