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内容展示
“家在身边,希望也在身边”
时间:2025年10月20日      来源: 西藏日报      浏览:18      

“家在身边,希望也在身边”

——西藏隆子县狠抓以工代赈政策落实落地


  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故事,在田间地头、山谷河畔。山南市隆子县正通过一个个以工代赈项目,生动描绘着乡村新图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更是万千群众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近年来,隆子县狠抓以工代赈政策落实落地,将“稳就业、促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37个以工代赈及参照模式项目、投入资金2.35亿余元,累计带动1.2万余名当地群众增收8070余万元,让政策红利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民生实效和内生动力。

  “顾家、挣钱两不误”

  隆子县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拒绝“大水漫灌”,力求“精准滴灌”。

  在列麦乡西徒村,曾经一进入汛期就让人揪心的河沟旁,如今矗立起坚固的防洪堤。村民格桑巴珠一边砌石一边说:“以前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现在心里踏实了。关键是,建这个堤我们还能增收。”这个“雪中送炭”的专项项目,发放的627万元劳务报酬,鼓起了1145名群众的口袋。

  放眼全县,重点推动的项目则承载着更长远的发展期盼。

  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现场,班旦正熟练地操作着新学会的搅拌机。这个投资1.5亿余元的项目,不仅将让近2万人喝上更安全的水,而且参照以工代赈模式,已为270名群众发放1781万元报酬。“以前跑到乃东、拉萨找些力气活干,季节过了就闲着。现在不一样,我成了‘技术工’,以后去哪都吃香!”班旦的笑容里满是自信。

  而在热荣乡,农业农村推广项目让“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一条新硬化的村组公路蜿蜒向前,连接起两个村子。卓玛央宗大姐和姐妹们参与了村里的道路硬化项目,她算了一笔账:“放牧收成是一部分,在这干活每天还能挣200多元,顾家、挣钱两不误。”全县30个这样的农推项目,如同毛细血管般将资金和机遇输送到5016名群众身边,带来1256万元的直接收入。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项目遍地开花,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法。

  同样在热荣乡,一个草原修复项目的启动会上,“三级责任”体系清晰可见:县里的干部讲解政策,乡长立下“军令状”,村支书则拿着花名册挨家挨户动员。“三方合力”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党支部是核心,党员普布次仁第一个报名参加种草队,他的行动带动了十几户邻居。群众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

  “共谋、共抓、共享”不是空话。在项目规划阶段,村民大会开了好几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确定了修复哪片草场、怎么修复。施工期间,村民达瓦被推选为质量监督员,每天到现场记录。“这是我们自己的事,当然要盯紧点!”他认真地说。这种深度参与,让每一份付出都充满了归属感。

  为确保项目阳光透明,“三到现场监管”和“三个安全守底”是铁律。县发改委副主任其米多吉说:“一半时间都在跑项目现场,前期勘测、中期检查、后期验收,一个环节都不能少。程序、资金、质量这三条底线都不能碰。”

  从“挣到钱”到“铺好路”

  以工代赈的效益,在隆子县已催生出更深层次的“化学反应”。

  ——赋能产业,打破“靠天吃饭”。日当镇、热荣乡、雪萨乡,新修的灌溉水渠直达小麦田边。种植户顿珠欣喜地发现,今年亩产提高了近50斤。“水能及时喝饱,颗粒更饱满。”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为农牧业发展解开了束缚。

  ——激活治理,共建美丽家园。在“村民自建”模式推广的村居,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扎西大叔感慨:“现在村里事是我们大家的事。怎么建、钱怎么花,我们都清楚。”基层治理在一次次协商、实践中焕发新的活力。

  ——提升技能,叩开未来之门。 项目工地也是培训课堂。在县里组织的“以工代训”中,白玛学会了电焊技术,拿到了技能证书。“有了这本证书,我去哪都不怕找不到活干。”她骄傲地说。目前,隆子县像白玛这样的技术型群众已有2672人,他们正从靠力气吃饭转向凭技能致富。

  夕阳西下,列麦乡西徒村的赤列曲珍结束了一天在防洪堤项目的工作,顺路在村口小店买了孩子爱吃的糖果。“以前这个时候,我可能还在外地工棚里想家呢。”她的话朴实而动人,“现在,家在身边,希望也在身边。”(孙开远)

(新媒体责编:贡子奕)


注:本文转载自西藏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