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利(左二)与战友交流。林庆港 摄
军港码头,晨曦微露,一个身影早早出现在舰艏主炮旁:中等个头、身形消瘦、肩膀上背着工具包、眼镜片上沾着海风带来的雾气……他就是“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海军资阳舰一级军士长马少利。
“我最大的幸运,就是穿上了军装、走进了军营。最让我感恩的是,组织给我提供了实现人生梦想和自我价值的平台。”马少利一边与记者聊着自己的成长轨迹,一边细心擦拭着舰炮。他说,对他而言,“炮就是我,我就是炮。”
从“走出山沟”的少年梦想,到“精通舰炮”的专业追求,再到“传授技术”的责任担当,在马少利心目中,梦想、使命、舰炮3个词,深深融入了他的军旅人生。
“其实,我就是个平凡的水兵,只是把该做的事做好而已。只要部队需要,我愿做一发随时准备出膛的炮弹。”马少利告诉记者。
“没天赋,那就对自己狠一点”
1998年秋,河南省嵩县马沟村,18岁的马少利收到入伍通知书,心情万分激动。几个月前,他还在工地打工,汗水浸透的工服时常结满盐渍。
“当兵就能穿军装,就能离开山沟出去见世面了。”马少利说,拿到入伍通知书后,他连走路都挺直了腰板,因为心里感到“未来很有奔头”。
初到新兵连,马少利心中“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的念头更加强烈。被子叠不好,他凌晨3点就起床,在被子上反复捏棱角;队列姿势不标准,他对着镜子练踢腿,直到腿酸得抬不起来才罢休。“小事都做不好,还怎么干好专业、当个好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这样对自己说,“要铆足劲补短板、豁出去争第一。”
1999年,海军组织舰炮专业比武。得知这个消息后,马少利感觉这是个争取荣誉的好机会,兴奋得整夜没合眼。然而,翻开专业教材,他顿时傻了眼:“我高中物理都没学全,这么多高深的专业知识,咋‘灌’进脑子?”
一天晚上,马少利躲在被窝里背笔记,感觉怎么也背不下来,不由得心里发慌,甚至想就此放弃。可一想到入伍的初衷,他的心中又涌起一股强大的动力:“机会来了就要抓住,我不比任何人差!”
从那以后,他经常凌晨4点就起床背参数、学操作,连吃饭时心里想的都是电路图。练习装备操作,手上磨出的水泡破了,他就裹块纱布继续练。
比武前预考,马少利成绩不太理想,有人劝他“别折腾了,你不是这块料”。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毅然选择继续坚持:“没天赋,那就对自己狠一点!”执着追求、勤学苦练的劲头,他一直保持至今。
后来,海军组织的一场舰员维修技能比武,成为马少利军旅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然而,对他来说,那次的开局又是“逆境”:比武中涉及的舰炮型号,他连见都没见过。
“大不了从头学!”此后,他天天泡在工厂,一遍遍拆炮、装炮,几乎每天都要练习十几个小时。在手指被舰炮零件划出一道道伤口后,他终于练出了肌肉记忆,闭着眼睛都能摸准零件。
比武那天,马少利在电气排故科目中,快速找到了故障点。“能确认吗?如果错了,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面对考官善意的提醒,他冷静下来,又检查了一遍。“没问题,就是这里!”最后5分钟,他动作麻利地更换备件。
最终,他在6个项目中拿下3个满分,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能手。比武成绩公布的那一刻,他激动得握紧拳头——不只是因为胜利,更因为自己终于用行动证明了“我能行”!
“带出能力过硬的徒弟,是对师傅的最高褒奖”
2017年,马少利登上国产新型护卫舰宣城舰。那天,看过升级后的舰炮系统图纸后,他失眠了。“图纸上的参数跟老装备很多都不一样。要是我掌握不了,怎么对得起组织信任,怎么带好兵?”马少利这样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心情。
本领恐慌让马少利一连几个晚上睡不着,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决不能战斗还没打响就认输!”此后,带着这股劲头,他开始认真学习掌握新装备,抓住每次实射机会分析射击数据,不断提升舰炮首发命中率和整体射击效能,先后整理出15万字的学习笔记。
一次,马少利在训练中观察发现,某系统存在改进空间——恶劣海况下,海水可能流进装备造成仪器腐蚀。起初,他提出的改进方案被厂方拒绝,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带着自己制作的模型登门为厂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演示。最终,他提出的多项革新意见被厂家采纳。
一天深夜,在某舰艇服役的一名战友给马少利打来电话求助:距离实弹射击只剩很短的时间,但主炮卡壳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指导战友排除故障后,马少利脑海里冒出一个念头:“怎样才能把自己探索积累的技术经验传授给更多战友?”
思来想去,马少利觉得编写教材是一个好办法。然而,由于缺少编写教材的图文制作相关经验,第一天写作时,他对着空白文档发呆了许久。
回忆自己当年学炮的艰辛历程,为了让战友少走弯路,马少利下定决心要把教材编好:“没有经验就学,多学自然就会了。”舰炮结构复杂,光画一张电路图就要耗费很长时间,马少利经常加班加点干到凌晨,后来干脆把床铺搬到战位。有时,图纸示例画到一半思路断了,他就趴在桌上闭眼小憩,醒了又继续工作。
历经700多个日夜,马少利编写的《某型舰炮电气原理与维修》终于完成。这本教材被海军作为统编教材推荐到各单位广泛使用。拿到样书那天,马少利深感欣慰:“以后,战友们不用像我当年那样走弯路了。”
教材编写完成,马少利并没有就此止步,又开始自学视频微课拍摄制作,还牵头成立枪炮专业工作室和舰炮模拟训练室,发挥集约专修优势,拓宽专业骨干培养路径。
制作的微课获得战区海军二等奖、培养的骨干成为不同岗位中坚力量……马少利说:“带出能力过硬的徒弟,是对师傅的最高褒奖。”
“我要让手中的每发炮弹都像长了眼睛”
2022年协助兄弟单位排除舰炮故障的那次经历,让马少利记忆犹新。
当时,兄弟单位一艘舰艇主炮卡弹,随时可能发生爆炸。马少利一登舰,舰领导就递来防弹衣:“老马,穿上!”马少利却摆了摆手——不是不怕,而是“穿这个耽误时间。况且,弹药真的爆炸了,穿了也没用”。
排故现场,马少利将主炮班长拦了下来:“你的孩子才两个月大,要是出事,娃咋办?让我来!”说完,他弯腰钻进狭小的炮舱。尽管心里也十分紧张,可一想到已经和舰炮打了这么多年交道,马少利镇定下来,反复告诉自己:“我肯定能行!”
连续排故数小时,马少利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直到把故障弹安全取出。看着他走出炮舱时几乎虚脱,舰领导忍不住红了眼眶,马少利却笑着说“没事”。走下舰艇后,他给妻子发了一条信息:“我没事,别担心。”
对家庭的愧疚,是马少利心中难言的痛。2015年的一天,马少利随舰执行战备巡逻任务归来,早已在码头等候的妻子哭着告诉他:“咱爸突发脑梗,走了!”突如其来的噩耗如晴天霹雳,让马少利大脑一片空白。他两腿发软,一下子瘫倒在地。
匆匆赶回老家,墙上的日历一直停在父亲去世那天,锅里还留着没来得及盛出的面条……
那天,他坐在老家的屋子里,一遍遍翻看家庭相册,忍不住泪如雨下。处理完父亲的后事,马少利很快归队,把悲痛埋在心底,一如既往参加训练,备战即将到来的演习任务。
那次演习期间,资阳舰突遭外舰强行穿越舰艏。“战斗警报!”马少利冲向战位,仅用数秒即锁定对方驾驶室。“供弹到位!”马少利语气坚定地向舰指挥员报告。
对峙中,有的年轻战士感到紧张,马少利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别怕,有我在!”马少利告诉记者:“假如战争真的来临,我要让手中的每发炮弹都像长了眼睛,首发命中,发发制敌!”
经过紧张对峙,外舰最终掉头撤离。
返航时,马少利站在甲板上,望着浪花拍打舰体,心中思绪万千:“守护祖国海疆是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爸,我没给您丢脸……”
如今,过往的挫折与荣誉、愧疚与自豪,都化作马少利前行的动力。“我们虽平凡,但要努力成为‘不一样的烟火’。”马少利经常对年轻战友说的这句话,正是他用奋斗书写精彩军旅人生的生动注解。(钱晓虎 刘礼鹏 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