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关世界新闻网 /《公关世界》杂志社官网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文旅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之家 - 内容展示
稻田里长出来的文明(博古知今)
时间:2025年07月08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8      

稻田里长出来的文明(博古知今)

郭伟民


  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城市是文明的重要标识。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课题规划里,作为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城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十分重要。

  城头山遗址位于洞庭湖西北澧阳平原,遗址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进行考古发掘始于1991年冬季,通过对遗址西南城墙的解剖,证明城头山古城的筑造年代为距今48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是当时全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市,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城头山的原始地貌是澧阳平原之上一处山前低矮岗地,距西部山地仅数千米,澧水支流澹水从岗地南侧流过。在距今6800年左右的汤家岗文化时期,这里即出现了定居聚落。选择在这样一处平原之上的山前临河岗地,在当时的自然环境下,实乃最佳位置。汤家岗文化的人们开掘了围绕聚落的环壕,又在环壕之外的东部开辟了稻田。稻田为长方形,面积不小于180平方米,有田埂和灌溉设施,已呈现出成熟的稻作农业特点。聚落内部也有明显规划,墓地、居住区分成不同的空间,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汤家岗文化聚落发展数百年之后,大约在距今6300—6100年间,开始了有计划地持续筑造城池。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持续的田野考古工作,发现了距今6500年左右的水稻田,确立了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社会复杂化的基本路径,还有距今6300—6100年前的大溪文化的早期城墙,城头山遗址因而于1997年再一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发掘过去了20多年,城头山仍然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考古揭示这座城有过4次筑造。最早筑城的年代为距今6300—61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城的面积约6万平方米,仅南部有一条陆路通道,其他三面为城壕环绕,南部通道边还有特意开挖的人工河与澹水连通。人工河近城的港湾内发现了木桨、木构件、陶器、芦席等,暗示这是一个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

  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的聚落结构:早先水稻田被废弃,稻田之外开挖出了城壕,开掘城壕的土就堆筑在原来稻田之上,形成墙体。城东发现了祭坛、祭祀坑等遗迹,这些遗迹分布在城墙内侧,同样叠压着原来汤家岗文化时期的地面。后来,祭坛上埋了高等级墓葬,周围还有不少贫民墓,墓葬年代距今大约6000年。城内空间规划由此更新,城东是墓葬区,城中位置则是居住区,居住区的北侧是制陶作坊区。城外是稻田片区,在这个片区内还发现多处小型聚落。

  经过三次筑城,最后形成的城市,通过现代测量技术可知:护城河外坡以内面积15万平方米,城圈外圈以内8.8万平方米,城圈内圈以内6.5万平方米。城头山城市结构布局的重大改变发生在第三次筑城以后,原来城东墓葬区被废弃,成为普通居民区。城内北部新开辟成墓地。高等级建筑区集中在城中靠西的地点。城内还铺筑了道路,由东到西直通大型公共建筑。社会在一个全新的理念下被重新构建和组织,迎来了城头山的鼎盛时代,使其成为澧阳平原乃至洞庭湖区的中心城市。

  既为城市,就应具有城和市的功能。城头山城市具有众多人口,密集的居住、发达的制陶手工业和先进的社会组织管理能力,具备了区域中心的地位,也应当是资源财富集散地和信息物流中心。所谓“日中而市”“五十里有市”的记载或许正是史前社会商品经济的映射。城头山遗址出土的遗物中,有来自中原庙底沟文化的“西阴纹”彩陶钵,长江下游的玛瑙璜,皖江一带的单把彩陶杯、绿松石,海岱地区的高圈足镂孔浅盘陶豆,说明已经存在远距离产品交流,复杂社会特征明显。

  成熟的稻作农业是城头山聚落发展壮大的基础。城头山最早的城墙直接叠压在汤家岗文化的稻田之上,如果城市是文明的重要标识,那么城头山文明就是从稻田里长出来的。城头山作为长江流域最古老的城市,是长江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引领了长江早期文明发展的方向。继城头山之后,长江流域数十座城市次第涌现,进而引发中国文明进程的史前城市化浪潮。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8日 16 版)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


注:本文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