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金芦苇”的中国中化总部大厦巍然矗立,状如花瓣的中国星网总部大厦尽情“绽放”,雄安体育中心宛若3枚“山水印章”钤在大地上……如今的雄安新区启动区,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热浪翻涌。
雄安新区启动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要承载地,也是雄安新区先行发展示范区,承担着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高端创新要素集聚、高质量发展引领的重任。8年多来,启动区管委会牢牢锚定建设发展目标,持续抓好承接疏解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力打造全龄友好社区,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新图景。
5月8日航拍的雄安新区启动区一角。 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摄
“三心”疏解服务,全周期护航疏解企业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雄安新区大地,启动区的工地上早已是一片繁忙。
在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4500余名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忙碌;在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现场,5台塔吊耸立在有序的工地上,8台挖掘机正在进行挖土作业……
目前,启动区实施重点项目154个,总建筑面积1270.2万平方米。坚持高质量项目建设生命线,启动区管委会科学编制片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品质提升方案,完善重点项目“四色”管理措施,构建三级包联机制,全力推进项目谋划、项目调度、项目服务上台阶。
疏解服务,关系着疏解项目的落地和发展。启动区管委会紧紧围绕疏解单位需求,完善用心、贴心、暖心的“三心”疏解服务机制,推进疏解服务工作流程化、标准化。
“以‘三心’疏解服务机制为核心,我们建立覆盖疏解项目‘落地—建设—运营’全流程的服务保障体系。”启动区管委会疏解服务处负责人杨雪表示,以服务中国星网项目为例,在项目落地阶段,他们通过组织“设计见面会”、一站式提供水电气热暖报装流程等举措,一揽子解决项目进场前设计对接、场地占压、临建统筹等问题;在项目建设阶段,他们建立施工统筹协调、竣工验收上门服务等机制,全力保障项目高质量建设;在项目运营阶段,他们打造“零距离”上门服务机制,联合新区有关部门到中国星网开展上门服务,举办疏解服务大讲堂,精准推送住房、教育、医疗等政策。
全方位用心谋划对接、全流程贴心统筹协调、全覆盖暖心综合保障,“三心”疏解服务让疏解项目实现了高效建设、高效竣备、高效入驻。
中国移动河北雄安新区分公司新闻宣传主管李雨晴对“三心”疏解服务深有感触。随着中国移动(雄安)智慧城市科创中心即将投用,她和同事最近忙着收集中国移动疏解职工的诉求,并反馈给启动区管委会。
“启动区管委会解决问题的效率非常高!”李雨晴说,前不久,公司疏解职工提出希望能增加公交站点方便上下班,她将该诉求反馈至启动区管委会后,公交线路很快就通到了中国移动(雄安)智慧城市科创中心门口。
疏解项目投入运营后,“三心”疏解服务仍持续守护疏解企业的长远发展。
最近,启动区管委会疏解服务处工作人员姚晨宇忙得不可开交。除了组织疏解服务大讲堂、上门走访疏解项目、全力解决疏解人员需求等工作外,对于已经投运的疏解项目,她和同事也在持续跟踪服务,积极帮助其寻找创新技术的应用场景。“疏解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要持续开展高质量服务,助力疏解企业更好发展。”姚晨宇说。
5月8日,年轻的软件工程师们来到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开展研发工作。 河北日报记者刘光昱摄
“科技+温度”,城市管理愈发精细
作为雄安新区先行发展示范区,启动区不仅是一个个重大项目的集聚地,也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为此,启动区管委会多措并举打造精细化城市管理新格局,持续推动城市管理上台阶。
面对城市建设期多业态交织、多主体共存情况,启动区通过整合跨部门、跨领域的执法事项,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既减少对居民和企业的打扰,又提升了执法效能。
执法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带有温度。“我们采取‘721’工作法,即7分服务、2分管理、1分执法。”启动区管委会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负责人王铁剑说。
便民服务区的设立,就是“721”工作法的具体体现。针对建设工地附近存在流动商贩无序经营问题,启动区管委会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并非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设立多处便民服务区,提供固定经营场地、水电接入等配套,引导流动商贩入驻便民服务区,既杜绝流动商贩违规出入工地可能带来的风险,又保障工地建设人员能享受到便利的餐饮、购物等服务。
智能科技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启动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5月8日上午,在启动区某建设项目上空,一架无人机通过“智慧眼睛”敏锐发现工地存在未覆盖防尘网的情况,立即将相关图像和坐标传回系统后台。执法人员看到任务指令后很快抵达现场进行处理,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5分钟。
“目前,我们已经应用9台无人机开展智能巡查。此外,4000多路视频监控和1.9万多台物联网设备织成‘视频一张网’,覆盖整个启动区。”王铁剑说,通过智能算法,“视频一张网”能自动识别扬尘抛撒、垃圾乱倒等行为,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针对建设期的特殊交通形态,启动区管委会对该区道路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将道路划分为客运道路和货运道路。货运道路直通建设工地,远离住宅小区,运货和施工车辆只能走货运道路,不仅提高了通行效率,而且避免了对居民出行和休息的打扰。
针对停车问题,启动区管委会创新采取“时空置换”模式——住宅小区白天车少,空闲车位多,而商务办公楼恰恰相反。“我们对住宅小区和商务办公楼的停车位进行统筹管理,白天将住宅小区的空闲车位对外开放,晚上将商务办公楼的停车位开放,既为居民提供便利,又有效解决了乱停车问题。”王铁剑说。
全龄友好,勾勒幸福“同心圆”
随着一个个疏解项目落地,启动区居民数量快速增长,人气越来越旺。启动区管委会立足居民特点和需求,不断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上台阶,打造全龄友好城市,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135党建”工作模式,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动区管委会社会工作部负责人张策介绍,“135党建”工作模式中的“1”指的是一个联席会议制度;“3”指的是片区、社区、楼栋三级服务矩阵;“5”指的是5种办事提示。“135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党建联建方式,将社区、物业、居民等各方连接在一起,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为居民解难题、办实事。“135党建”工作模式推行不到一年,已为居民解决问题420多件,有效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
居民不是社会治理的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启动区管委会创新打造“疏解议事厅”,邀请居民担任“观察员”,参与到疏解服务中,共同打造全龄友好城市。
家住文华社区的居民李艳敏最近被邀请担任“疏解议事厅”的“观察员”。她每天都会走访社区的疏解人员,了解大家的需求,然后在“疏解议事厅”议事时进行反馈,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成为‘观察员’后,我感觉自己身上责任很重,有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李艳敏说。
在启动区,全龄友好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体现于每一个细节中。儿童上学可以走“护学路”,在智能设备的守护下平安抵达学校;青年居民可以参加青年夜校,在吉他、茶艺、爵士舞等丰富多彩的课程中绽放青春风采;老年居民可以参加书画、太极拳等社团活动,在传统节日还会收到社区送来的慰问品……数据显示,启动区已开设儿童公益课110余节、青年夜校60余节,成立15个社区社团,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在这片热土上畅享美好生活。
从最初的“一张白纸”,到如今的现代化新城,8年多来,启动区承接疏解、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不断上台阶。在创新的疏解服务、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和全龄友好的民生温度下,这片热土正铺展开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画卷。(河北日报记者 康晓博)
新媒体责编:于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