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邯郸文旅可是整了个“大活”!他们的一段主题为“道歉大会”的宣传片,在全网引发热议。视频中,邯郸市文旅局长被“记者团”围追堵截,用幽默口吻疯狂向公众“道歉”:“对不起,邯郸让您的减肥计划失败”“对不起,邯郸让您吃进了很多墨水”……
短短几天,视频就获得了全网80万点赞和50万转发,这一波“自黑式”营销直接让政务传播玩出了新高度,也折射出了新媒体时代政府公关的转型逻辑。
一、从“高冷”到“整活”:政务传播“人设”重构
邯郸文旅通过虚构的“道歉”场景,将邯郸美食特色、成语文化融入网络热梗,以自嘲式幽默消解了公众对官方话语的疏离感。如果说传统的政务宣传像个老干部总是西装革履,那么现在邯郸文旅则直接切换了大胆的皮肤,大秀“反差萌”。
这种“破圈”传播操作让网友感受到官方号不再是发通知的机器人,更像混进网友群里的“段子手”,契合了年轻群体的“网感化”偏好。
当然,这一策略并不是孤例,比如辽宁文旅的“气泡音霸总”、仙岛湖文旅的“重生文剪辑”,都是地方政府主动卸下“高冷”人设,以“玩梗”“发疯文学”等方式吸引公众眼球。
这种转变的背后更是政府公关从“我说你听”到“我整你嗨”,从“行政主导”到“用户思维”的“人设”重构。
二、流量背后的“城市态度”:公关传播的深层价值
视频中武安拽面会卖萌,成语典故变表情包,邯郸把三千年文化底蕴“剁碎了”喂给网友吃。通过“软性输出”强化城市文化记忆点,通过情感共鸣激发公众的实地体验意愿,网友们直呼:“看完视频想立刻吃驴肉香肠”,恨不得当场背《邯郸成语词典》。
(图源:邯郸文旅抖音)
更深层次看,这场传播行动体现了政府公关的“共情力”与“执行力”。记得年初"鸡窝头讲解员"意外走红,文旅局反手就是景区免票加上互动营销组合拳,展现了政府对突发热点的敏锐捕捉与资源整合能力。这种“顺势而为”的公关思维,为城市形象注入了“真实感”和“人情味”,成为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支点,让城市形象瞬间从“历史课本”变成“邻家热梗”。
三、警惕“玩梗陷阱”:流量狂欢下的公关隐忧
“道歉体”虽然取得短暂的爆火,但政府公关若是只停留在“玩梗”这一步,恐怕就会陷入三难境地。
同质化竞争:各地文旅争相模仿“玩梗”套路,导致城市形象在“千城一梗”中模糊化,如“哪吒故里”之争、“魔性口号”仿制潮等,都暴露出创意匮乏的短板。
人设绑定风险:过度依赖“搞笑”“自黑”的人设,可能会削弱城市文化深度,如果配套服务未能同步升级,市民的“滤镜”很容易因体验落差而破碎,反噬城市口碑。
可持续性难题:流量红利具有瞬时性,如邯郸2024年春节推出的非遗研修、成语光影秀等活动,虽然承接了文化体验的热度,但内容如何持续创新、服务如何优化,仍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图源:邯郸文旅抖音)
四、政府公关的未来路径:从“流量思维”到“价值沉淀”
邯郸案例也为政务传播提供了三点启示:
根植文化肌理:将“梗”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例如成都借“熊猫花花”开发沉浸式IP、西安以“盛唐密盒”活化历史等,都证明了只有文化内核支撑的创意才能长久。
(图源:中国银联)
构建体验闭环:需要以“线上传播—线下体验—口碑反馈”的闭环逻辑,将流量转化为城市生命力,邯郸的成语研学礼包、非遗工坊体验等举措,正是这一路径的初步尝试。
强化协同机制:政府需要整合文旅、交通、商业等多部门资源,形成“传播—服务—管理”的联动体系,如河北推行的“文旅金融特派员”、“周末休闲省”等政策,即通过系统性支撑增强文旅产业韧性。
(图源:邯郸文旅抖音)
邯郸文旅的“道歉体”爆火,是政府公关主动拥抱新媒体生态的缩影。政务传播是“玩梗”还是“深耕”,是“破圈”还是“沉淀”,都是流量时代的治理难题。期待政府公关在未来每一次传播中,既是“热梗”,又是“年轮”。